缠师这课主要在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帮你把炒股的“基本概念”理清楚,特别是关于“级别”和“怎么看图”:
走势和中枢是真实存在的: 就像数学里证明一个东西存在一样,缠师之前用递归定义(一步步从小级别推导到大级别)证明了股价走势里“中枢”和“走势类型”这玩意儿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有不同“级别”(大小)的。没有这个存在性证明,后面讲的都白搭。
级别图是“显微镜”,走势是“观察物”: 这是核心比喻!
走势本身(中枢、上涨下跌段) 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就像显微镜下你要观察的细胞或者细菌。
不同周期的K线图(1分钟图、5分钟图、日线图等) 就是不同倍数的“显微镜”。
用1分钟图(高倍镜)看,你能看到最精细的结构(笔、线段、1分钟中枢)。
用日线图(低倍镜)看,你只能看到大概轮廓(日线级别的涨跌)。
关键点: 显微镜(K线图)本身不会改变观察物(走势)!不能把日线图上看到的金叉死叉之类的,当成是日线级别走势本身的“原因”,它只是那个级别下呈现的样子。
怎么实际操作?选好你的“显微镜”:
精细操作(如短线): 你得选个高倍镜(比如1分钟图)。在这个图上,严格按照定义画出分型、笔、线段,然后定义出1分钟中枢和走势类型。再用递归方法,一步步推导出5分钟、30分钟等更大级别的结构。虽然繁琐,但看得最清楚。
辅助记忆和判断: 高倍镜(1分钟图)看久了信息太多会乱。这时,大级别图(5分钟、30分钟、日线)就有用了:
做标记: 当你在1分钟图上确认一个小级别走势完成了(比如一个1分钟下跌走完了),你就可以在5分钟图上相应位置做个记号。这样能帮你记住大局,不用总盯着最细的1分钟线段。
看指标方便: 比如判断“日线级别背驰”,如果非要在1分钟图上算MACD面积,得加无数根柱子,累死人。直接看日线图的MACD就一目了然(虽然理论上用1分钟图调超大参数也能模拟日线效果,但软件通常不支持)。
看图习惯和“直觉”:
大部分人习惯先看大图(日线、周线),就像先用肉眼或低倍镜扫一下,快速了解股票整体是牛是熊,值不值得细看。
如果觉得有“搞头”,再切换到高倍镜(1分钟或5分钟图)精细分析,找到精确的买卖点。
高手境界(缠师说的“一见钟情”): 看多了图,经验丰富了,可能看一眼日线图(甚至更快)就能感觉出这股票有没有机会,就像情场老手一眼能看穿对方。但这种直觉是建立在大量“显微镜下”的精细分析和经验积累之上的。没这功力之前,别瞎学这“一眼定乾坤”,老老实实按级别分析、按规则操作!
核心思想总结:
走势有客观结构(中枢、级别),图只是观察工具。
选哪个图开始分析,就是选哪个“显微镜倍数”。1分钟最精细但最累,大图粗糙但省事。
大小图结合用:小图精细操作,大图辅助记忆和看大指标。
没有绝对“好”或“坏”的股票,关键在于你的操作技术和心态。小钱选活跃股(股性好),大钱甚至能改造股性。
“直觉”是终极目标,但需千锤百炼的分析打底,新手切忌模仿。
简单说,这一课就是告诉你:别被各种K线图搞晕了,它们只是大小不同的“放大镜”,你要观察的“走势结构”才是根本。选好你的放大镜(操作级别),看懂结构,按规则玩,别瞎赌直觉(除非你已成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