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刘晓庆出演的重生复仇短剧《我本是豪门》爆火,这位昔日影后在剧中扮演一位霸气回归的豪门贵妇,举手投足间都是戏,让不少观众直呼 “过瘾”。这一现象,也再次将重生类短剧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近年来,重生类短剧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平台涌现,剧情大多围绕着主角重生后逆袭复仇展开,节奏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眼球。这类短剧为何如此受欢迎?其作者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心理需求呢?
重生类短剧的作者年龄范围跨度较大,不过以年轻创作者居多。从行业数据来看,18 岁至 35 岁这一年龄段的作者占比较高。这部分年轻作者生长于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深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高,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表达欲望。同时,36 岁至 50 岁的创作者也占据一定比例,他们拥有更为丰富的人生阅历,能为作品注入深度与内涵。
快节奏时代下的 “精神快餐”
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压力与日俱增,需要一种快速、便捷的娱乐方式来放松身心。重生类短剧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其单集时长通常较短,一般在 1 - 3 分钟左右,观众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轻松观看。同时,短剧的剧情简单直接,往往以主角的重生为起点,迅速展开逆袭复仇的情节,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强烈的情感刺激和满足感。这种 “短平快” 的叙事方式,就像是一份 “精神快餐”,能够快速填饱观众的 “精神胃口”,让他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放松和愉悦。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一种 “即时满足” 心理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需要为了目标付出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挫折感。而重生类短剧则打破了这种现实的束缚,主角在重生后,凭借着对前世的记忆和经验,迅速走上人生巅峰,实现了逆袭。观众在观看短剧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到主角的角色中,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次重生,获得了重新开始的机会,从而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极大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能够缓解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焦虑,让他们暂时忘却烦恼,沉浸在虚拟的剧情世界里。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苏・南京 12355 心理专家智库成员韩宁提到,短剧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使观众与角色建立深厚情感联系,将自身情感、愿望和焦虑投射到角色上,仿若成为剧中主角,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短剧情节虽离奇,但却让观众为之陶醉,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满足了对幻想中生活的向往。
对现实的逃避与补偿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比如工作上的不顺心、人际关系的紧张、梦想的破灭等等。这些不如意的经历会让人们产生一种对现实的无力感和挫败感,从而渴望能够逃离现实,寻找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重生类短剧就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逃避现实的港湾。在剧中,主角们可以通过重生改变自己的命运,弥补前世的遗憾,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种剧情设定让观众看到了一种可能性,即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有可能通过某种方式重新来过,获得成功和幸福。
以《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为例,女主角重生回到了 80 年代,尽管面临着被养父母抛弃、被迫嫁给二婚带娃的养猪户等困境,但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一步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她利用现代知识开办工厂,成为了当地的首富,还收获了真挚的爱情和亲情。观众在观看这部短剧时,会被女主角的坚韧和勇敢所打动,同时也会在心中产生一种共鸣:如果自己也能像女主角一样重生,是否也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这种对现实的逃避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正是重生类短剧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创作重生类短剧也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和补偿。在现实生活中,作者可能也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境,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寄托在了作品中,通过创作主角的重生故事,来实现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这种创作过程,既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也是一种对现实的补偿,让作者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 “未完成情结”,或许能用来解释重生文的火爆。它指的是个人因为某种尚未获得圆满解决的事情或情境,尤其是创伤,因此潜意识里总是念念不忘,不断美化未完成的另一种选择,继而在以后的人生中不断寻求代偿性满足。
大众的 “逆袭” 情结
自古以来,“逆袭” 就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无论是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的豪迈宣言,还是 “丑小鸭变白天鹅” 的经典童话,都反映了人们对逆袭的向往和追求。在现代社会,这种 “逆袭” 情结依然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随着社会阶层的逐渐固化,人们上升的通道变得越来越狭窄,实现逆袭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重生类短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慰藉。
在重生类短剧中,主角们往往出身平凡,甚至遭遇各种不公和磨难,但他们通过重生获得了 “金手指”,即对前世的记忆和经验,从而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实现逆袭。这种剧情设定满足了大众对逆袭的幻想,让他们看到了即使身处困境,也有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机遇改变命运的希望。例如,在《重生之我是亿万富翁》中,主角前世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打工仔,受尽了别人的欺负和嘲笑。重生后,他利用自己对未来的了解,抓住了各种商机,迅速积累了巨额财富,成为了人人羡慕的亿万富翁。他不仅报复了前世欺负过他的人,还收获了爱情和友情,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观众在观看这部短剧时,会为主角的逆袭之路感到热血沸腾,仿佛自己也跟着主角一起实现了梦想。
对于作者来说,创作这类短剧也是一种对 “逆袭” 情结的表达。他们通过塑造一个个逆袭的主角形象,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即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不放弃,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作者也希望通过作品,激励读者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
情感共鸣与社交需求
除了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外,重生类短剧还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在短剧中,主角们往往会经历各种情感纠葛,如爱情、友情、亲情等,这些情感元素能够触动观众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在《重生之爱你无悔》中,主角重生后,为了弥补前世对爱人的亏欠,不惜一切代价守护在爱人身边,最终赢得了爱人的芳心。这种真挚的爱情故事让很多观众为之感动,纷纷在评论区留言表示自己被主角的爱情所打动,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爱情经历。
同时,重生类短剧也成为了人们社交交流的一个话题。在社交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重生类短剧的讨论和分享,观众们会交流自己对剧情的看法、对主角的喜爱之情,甚至会根据短剧的情节进行二次创作。这种社交互动不仅增强了观众之间的联系和认同感,也进一步推动了重生类短剧的传播和发展。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社交互动,是对他们创作的一种极大肯定。通过作品,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了一种情感上的连接,读者的反馈和支持也成为了作者继续创作的动力源泉。
重生类短剧的爆火并非偶然,它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寄托。作者们通过创作这类短剧,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娱乐方式,也满足了自己对现实的逃避、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情感共鸣的渴望。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重生类短剧虽然能够带给我们一时的快乐和满足,但它终究只是一种虚拟的娱乐形式,不能替代现实生活。
对于重生类短剧作者的心理需求,师至洁老师也给出了极具价值的建议。她指出,重生类短剧作者首先要正视自己在创作中所寄托的心理需求,这并非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而是可以转化为积极创作的动力源泉。作者应意识到,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未完成梦想的执着等心理诉求,通过创作释放出来时,要加以理性引导。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不能仅仅沉浸于满足自身对逆袭、逃避现实困境等心理需求,而应将视角放得更广阔。要意识到自己的作品会对观众产生影响,因此在剧情设置、人物塑造等方面,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和价值观。比如,在构建主角重生后的逆袭情节时,不能只是天马行空、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而要赋予主角努力、智慧、善良等积极品质,让逆袭之路建立在合理的奋斗基础之上,这样既满足了自己对成功的心理渴望,也能为观众传递正能量。
从心理专业角度而言,作者在创作中可以借助这一过程进行自我探索和成长。通过剖析主角在重生后的种种选择和心理变化,作者其实也在梳理自己内心深处对人生的思考。但同时,不能过度沉溺于虚幻的满足感中,要学会将创作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例如,当作者在现实中面临困境,期望通过创作主角的重生来改变命运时,也要思考如何将创作中积极的思维方式运用到自身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师至洁老师强调,作者们要注重提升作品的内涵与质量。在满足自身情感宣泄和梦想寄托等心理需求的同时,要努力打造具有深度和价值的作品。这意味着作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对生活的观察力以及对人性的洞察力。多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社会现象,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中,使重生类短剧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产品,更是能够引发观众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比如,在剧情中探讨人际关系的处理、面对挫折的应对方式等现实话题,让观众在观看短剧获得娱乐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对自己生活有益的经验和启示。如此一来,作者既能在创作中实现自身心理需求的满足,又能创作出对社会、对观众更有意义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