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被抱走,命就像被人随手一扔的破布,谁能想到这样的人能折腾出一番大动静?
牛根生,真不是普通人,他这一路,简直跟开挂了一样。
你说,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刚出生居然就被亲生父母用五十块钱“卖”了,成了别人家的娃。
养父母一样没啥文化,就会养牛,他也跟着一起混日子,日子苦得像嚼蜡。
1978年,他才20岁,进了呼和浩特大黑河奶厂当养牛工。
啥叫养牛工?
其实就是天天跟牛粪作伴,脏活累活都包了。
想想看,有谁愿意在那样的环境里熬?
可他就能咬着牙挺住。
后来他实在熬不住,跳槽到了回民奶食品厂,换了洗牛奶瓶的活计。
洗瓶子,谁稀罕?
但这小子就是能把小事干出大名堂。
半年混成车间组长,承包制一来,他敢拉着兄弟们一起接下车间,扭亏为盈。
厂里不赚钱,他那小车间偏偏赚钱。
这不是本事是什么?
牛根生当时也不晓得,这一步会改变他整个命运。
然后,时间到了1993年。
回民奶厂一改制,摇身变成伊利集团。
牛根生爬上了副总裁的位置,一下子成了风头人物。
要说伊利的辉煌,有他一大半的功劳。
可惜风光之后,难免树大招风,功高震主。
他再能干,想买点办公文具都得一层层批,活脱脱成了“被关在笼子里的老虎”。
憋屈不?
可不憋屈么!
1998年,牛根生终于忍不住了,甩手走人。
很多人疑惑,辛苦干了这么多年,说走就走?
但有时候,现实就是这么无情。
领导对你防着、提防你功劳太大,能留得住心吗?
他离开后,有些老下属都觉得替他不值。
还有九个兄弟直接怂恿他自立门户,跟伊利掰掰手腕。
这主意,他听进心里去了。
牛根生掏出在伊利省吃俭用攒下的一百万,在呼和浩特租了间五十多平的小破屋,干脆起了个名叫“蒙牛”。
那会儿,伊利是绝对的老大,蒙牛不过就是个刚起步的小不点。
这怎么打?
牛根生脑瓜子灵,玩了个“蒙牛向伊利学习,争内蒙古第二品牌”的广告,表面服软,实际上借势炒热自己。
广告没挂几天就被砸了,有人说是伊利干的,也有人怀疑是自导自演。
不管咋回事,反正一夜间蒙牛名气大涨。
牛根生这波操作,简直像用小拳拳捶了对手后背一把,却让所有人都记住了他的名字。
2003年以后,牛根生又加了一把火。
蒙牛大手笔砸钱上春晚、投音乐节目,蹭热度蹭得那叫一个六,销量跟着火箭似的蹿。
五年后,蒙牛就在香港上市,2007年把伊利从头把交椅上拉下来。
真是风水轮流转,谁也想不到当年被人看不起的小厂,转眼能掀起这么大风浪。
可惜,天公不作美。
2008年,震惊全国的三聚氰胺事件爆发。
蒙牛和伊利直接被推上风口浪尖,牛根生这回可真是急得睡不着觉。
产品没人敢买,货压在仓库,股价断崖下滑,一年亏了几十个亿。
说句心里话,这种危难关头,多少企业能挺住?
牛根生果断让蒙牛引进国企资金,中粮集团拿了61亿港币,占了20%股份,一下成了最大股东。
保住了蒙牛的命,但牛根生知道,自己“老黄牛”也该下岗了。
没两年,他彻底卸任,把公司交给别人,自己转头玩起了慈善。
2004年开始,他就把自己手头的股份捐了,成立老牛基金会,专门资助教育、环保和医疗。
这几年,基金会做了不少好事。
帮过的人,数都数不清。
到了2017年,牛根生又带着全家移民去了加拿大。
你说他是去养老?
还真不是。
牛根生在那边又折腾起了新活计,这次不是干奶厂,是教外国人学中文。
理由倒也简单,语言是门槛,想和中国做生意,先得学中文。
他花钱请专家研究教学方法,专门教老外说中国话。
一时间,在加拿大整出了一个中文教育圈子,名声还挺大。
牛根生这辈子,真有点像打不死的小强,啥难事都没把他绊倒。
生下来就被转手,后来又做苦力、再到伊利高管、自己创业、风光上市、跌倒又爬起,最后折腾到国外还能找到新路子。
说句玩笑话,这种人不成功,天理难容。
可也有人不服气。
你说牛根生的成功,到底靠的是个人本事,还是赶上了风口?
有人说他是“打工人逆袭的典范”,有人说他其实是被大企业踢出来的“弃儿”。
也有人质疑,蒙牛那么快崛起,光靠他个人能耐够吗?
背后是不是资本、团队、市场全都发力?
有时候想想,真理也未必只有一个答案。
三聚氰胺那事,影响了一大批企业,牛根生硬扛下来,引进国企也算是断臂求生。
有的人说他勇敢,有人说他无奈。
其实,任何企业遇到大风浪,有几个能全身而退?
白纸黑字摆出来,也没人能随便推卸责任。
到了国外再创业,有人佩服他的劲头,有人觉得这叫“逃避失败”。
可牛根生偏不信命,哪怕到了花甲之年,非要再折腾一把。
这股子劲儿,是不是有点轴?
可有的人天生就是不服输啊。
网上还有网友聊:“他要不是离开伊利,也许就没蒙牛了。”也有人拿他和老同事作比较,说“企业最终靠的是制度,不是某个人。”还有人调侃,“老牛不服老,真是牛!”其实谁都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走得对不对,全凭自己。
牛根生这一路,几起几落,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社会。
有人说他像“打不死的小强”,也有人说他是“体制的牺牲品”。
但谁能说得明白,命运到底偏袒了谁?
企业的成败、个人的得失,总归绕不开人性的复杂和时代的变迁。
行了,写到这里,我就想问问,牛根生的三次逆袭,是“拼命三郎”的结果,还是时势造英雄?
中国乳业今天的样子,到底是成全了他,还是消耗了他?
那些曾经风光的人,现在都还好吗?
你心里是怎么看的?
不妨留言,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