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20时,北京防汛指挥部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气象部门的暴雨红色预警如同一记丧钟,宣告着一场可能突破150毫米、局部甚至300毫米的极端降雨即将来临。学校停课、工地停工、景区关闭、非必要不外出——这座超大城市瞬间被按下“暂停键”,其背后是数千万市民生活与经济活动的骤然凝滞。这并非小题大做,而是对生命财产安全的本能捍卫,却也无情地揭示了一个残酷事实: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都城,在面对日益常态化的极端天气时,其城市韧性仍显不足,甚至可以说,是脆弱的。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佳燕的论断一针见血:中国城市建设在系统性韧性思维上存在显著短板,往往专注于单一灾害应对,面对复合型灾害的叠加冲击,整体抗风险能力捉襟见肘。仅仅依靠紧急叫停和人员转移,无异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防御,这绝非长久之计。北京的“水患”治理,必须从“被动应对”的泥沼中抽身,转向“主动构建”的康庄大道,通过科技赋能、社区共治与公民参与,构建一套更具前瞻性、可持续性的城市防洪排涝解决方案。这不仅关乎城市的安全运行,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治理创新与公众参与价值的重塑。
科技赋能,无疑是铸就城市防洪韧性的核心引擎。北京在智慧防汛领域已然迈出了坚实步伐:全市774个防汛险村安装了采用4G+北斗双模通信技术的汛情监测站,确保极端天气下数据传输的“生命线”畅通无阻;大兴公路分局对兴隆庄泵站的智能化改造,实现了无人值守,大幅提升了排水效率,这简直是把“水利工程师”变成了24小时在线的AI管家;北京排水集团自主研发的防汛指挥调度系统,更是将城市内涝防御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度,实现了汛情“一图统览”。这些智慧系统通过实时数据汇聚与深度分析,为决策层提供了精准的“上帝视角”,将传统的“人防”升级为高效的“智防”。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技术并非万能药。其高昂的建设与维护成本、技术标准统一性的挑战,以及在老旧城区改造中实际落地的重重阻碍,都是摆在面前的“拦路虎”。若不能将科技深度融入城市规划与更新的每一个毛细血管,其效能终将大打折扣,沦为昂贵的“花瓶”。
社区共治,则是城市防汛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最后一公里”。当暴雨倾泻而下,社区作为最直接面对风险、组织自救互救的单元,其作用举足轻重。石景山区、北宫镇等在接到预警后,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组织社区工作者与物业人员对雨箅子、雨水井、排水沟等关键设施进行拉网式排查,清理堵塞物,确保排水畅通,这简直是把社区变成了城市的“肾脏”,及时排毒。新村街道怡海花园社区的防汛实战演习,更是将居民和物业的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到了“实战”级别。这些行动清晰地表明,社区通过提前部署、风险排查和应急演练,能够有效弥补城市防洪体系的末端短板,将防汛工作做实做细。然而,社区治理能力并非铁板一块,其参差不齐的现状令人担忧。如何确保所有社区都能达到统一的防汛标准,并有效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将是未来亟待攻克的难题。毕竟,一个城市的韧性,最终取决于其最薄弱的环节。
公民参与,是城市防汛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此次应急响应期间,企事业单位鼓励居家办公,市民非必要不外出,这不仅减少了交通压力,更降低了风险暴露,展现了公民在灾害面前的集体责任感。平谷区塔洼村在2024年8月暴雨中成功转移257人零伤亡的“神操作”,正是市民高度配合与社区高效组织协同的典范。北京市也积极鼓励市民通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报告身边风险隐患,并计划安排千余场防灾减灾演练活动,旨在提升公众参与度。然而,市民防灾意识的普及并非一蹴而就的“大跃进”,如何将“被动避险”转化为“主动参与”,将依赖于更系统化的公民教育、便捷的信息反馈机制,以及对反馈信息的及时响应与有效处置。只有当“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成为一种社会自觉,城市的韧性才能真正从钢筋水泥延伸到每一个公民的心智。
综上所述,应对极端降雨,北京必须彻底告别“应急响应”的旧范式,坚定迈向“韧性发展”的新征程。以科技为引擎,以社区为基石,以公民为力量,共同构建一个能够抵御未来挑战的“海绵城市”,这不仅关乎城市的安全运行,更彰显了社会治理的创新与公众参与的深层价值。北京的未来,应是“水患”面前的从容与坚韧,而非频繁“停摆”的无奈与尴尬。毕竟,一个真正伟大的城市,不是因为它能抵御多少次风暴,而是因为它能在每一次风暴之后,变得更加强大、更加智慧、更加不可摧毁。这,才是北京应有的生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