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我们正式进入2025年的“中伏”。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作为三伏天里最炎热的阶段,今年的中伏仅有10天,是近十年来最短的一次!
关于中伏,民间有话说“中伏雨堵门,寡妇早嫁人”,是何预兆呢?今年雨水会很多吗?对我们生活有何影响?需要注意什么?一起来看看!
一、什么是中伏?
进入夏季,常常听老人说“中伏最热”。什么是中伏呢?
原来,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而中伏则是“三伏天”中的第二阶段(也称“二伏”)。
其时间怎么确定呢?
根据干支纪日法来确定: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开始,至立秋后第一个庚日的前一天结束。
从时间上看,头伏和末伏分别都是10天,而中伏时长不固定,10天或者20天,其长短由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早晚决定。
今年2025年的中伏时长为10天,从7月30日至8月8日。
二、“中伏雨堵门,寡妇早嫁人”的俗语解读
这里的“雨堵门”,显然指降雨,但是绝非指普通降雨,而是形容暴雨成灾,雨水大到家门口都被洪水堵住的严重情况。
所以,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当中伏时节暴雨成灾,雨水大到家门口都被堵住时,连最贞洁的寡妇,也要忙着嫁人了。
怎么理解呢?
在古代农业社会,寡妇独自支撑家庭,本身已经很艰难。在传统农耕社会,中伏期间若遇大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往往意味着农田被淹、作物绝收、房屋倒塌。
这对于失去男性劳动力的寡妇家庭来说,生存将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生存,寡妇不得不放弃守节,通过改嫁寻求依靠。所以这句俗语,在于揭示了极端天气,对人们生活,乃至于生存的影响之大!
与之相似的俗语还有不少,比如“中伏多雨,囤里多米”“中伏雨涟涟,必定是荒年”等。适量的雨水是丰年的预兆,但过量的降雨,则是灾年的警示。
为什么强调中伏雨呢?从农业角度分析,中伏正值作物生长关键期,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水分,对作物生长极为有利。然而,所谓物极必反,中伏也是台风、暴雨高发期,一旦降雨过量,后果严重,可导致减产甚至绝收,影响老百姓的生活。
三、今年中伏是何情况呢?
从目前的天气来看,进入初伏后,全国多地高温持续,而到了中伏后,有了头伏的热力积蓄,炎热将会进一步加剧,热感将会更加明显。以当前的两广地区来看,白天气温达36~37℃,夜间温度也可达30℃。提醒我们,要注意防暑降温!
而当前也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暴雨频繁,洪涝、山体滑坡等灾害风险高。比如北京多地暴雨引发关注。
从中国天气网的天气预报来看,未来10天(7月30日至8月8日),华东、华南、东北等地多降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
这提醒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做好防范工作。面对可能出现的暴雨等灾害,人们总结了避险“五不要”原则:
1. 不要涉水行车:积水超30厘米(约轮胎三分之一)时,车辆极易熄火。
2. 不要靠近危险区域:远离河道、山洪沟道、下凹式立交桥等高风险区。
3. 不要忽视交通管制:关注实时交通信息。
4. 不要滞留户外空间:雷雨天避免在大树、广告牌下停留。
5. 不要返回危险区域:转移人员未经允许切勿擅自返回。
总的来说,“中伏雨堵门,寡妇早嫁人”这句俗语,旨在提醒我们关注自然节律,关注季节性变化可能引发的极端天气,有所防范!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
图片来自网络及AI绘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