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蹲在西瓜地里,粗糙的手指划过翠绿的瓜皮,眉头拧成了疙瘩。
这瓜长得溜圆饱满,敲起来咚咚响,可就是卖不上价钱。
隔壁老王家的瓜明明没他家的甜,就因为贴了个牌子,一斤能多卖五毛钱。
"这叫什么事儿!"老张狠狠吐了口唾沫,心里憋着一股子无名火。
山西广灵县这片土地可不简单,北纬40度黄金种植带,昼夜温差大得能当天然冰箱,土壤里的硒含量比国家标准还高出一大截。按理说这儿种出来的西瓜该是抢手货,可前些年愣是卖不出好价钱。瓜农们聚在村口小卖部门口唠叨:"咱这瓜不比新疆的差,咋就没人识货呢?"更糟心的是,这块地种西瓜超过三年就开始闹脾气,产量一年不如一年,逼得大伙儿不得不像游击队似的到处换地。
转机出现在三年前。县里来了个戴眼镜的书记,站在田埂上跟老乡们拍胸脯:"咱们要打响广灵西瓜的品牌!"起初大伙儿将信将疑,种了半辈子地,谁听说过种西瓜还要搞品牌?可人家真金白银往里砸,政府出五千万打底,深圳百果园公司跟着投了一个多亿。老张记得第一次看见那些技术员拿着仪器在地里测来测去的样子,活像一群找宝藏的探险家。
新技术有个洋气的名字叫BLOF,说白了就是给土地做体检开药方。技术员小刘解释起来头头是道:"土壤跟人一样,缺啥补啥,不能乱来。"他们先在田里打洞取样,实验室里分析完就给开"药方",缺氮补氮,少钾加钾。最神奇的是太阳热消毒法,大夏天在地面铺上塑料膜,靠阳光把土里的病虫害活活烤死。老李头蹲在地头看得直咂嘴:"这招比俺老伴蒸馒头还利索!"
变化来得比想象中还快。原先板结得跟砖头似的地,慢慢变得松软透气。西瓜秧子蹿得欢实,结的瓜个个溜圆。县农技站的化验单显示,糖度比往年高了两个点,农药用量反倒少了七成。百果园的采购经理尝了一口就拍板:"这瓜我们要了!"他们在每个西瓜贴上二维码,一扫就能看见从种到收的全过程。老张头一回看见自家西瓜摆进深圳的高档超市,价钱比他往年卖的贵了一倍还多。
品牌效应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广灵西瓜有了名气,周边的加工厂、包装厂跟着红火起来。冷链车每天排着队往城里运瓜,连带着把当地其他农产品也带出了山沟沟。老张算了一笔账,往年一亩地净赚三千顶天了,现在稳稳当当五千起步。他那个在城里打工的儿子都跑回来帮忙,说是在家种地比在外头打工还强。
技术员小刘现在成了村里的红人,谁家地里有点毛病都找他。他总爱说:"种地不能光靠老经验,得讲究科学。"最近又在琢磨把种瓜的数据都录进电脑,说是要搞什么智慧农业。老张这些老把式起初听着直摇头,可见识了新技术的好处后,一个个都改了口风。
隔壁县的干部组团来参观,围着西瓜地转悠个不停。广灵县委书记站在田埂上介绍经验,话里话外透着自豪:"咱们这叫用工业思维搞农业,把西瓜当手机似的精雕细琢。"眼下他们正筹备着把这套模式复制到其他农产品上,要让更多老乡尝到甜头。
村里的年轻人现在种地劲头足得很,手机里装着各种农业APP,闲了就凑在一起研究新品种新技术。老张有时看着这帮后生,想起自己年轻时蹲在地头发愁的样子,忍不住感慨:"这世道真是变了,种地也能种出个名堂来。"他盘算着明年把家里的地都改种新品种,说不定还能多挣个万儿八千的。
本文旨在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