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莱推财政改革!阿根廷赤字入刑,央行禁印钞

 产品展示    |      2025-08-20 16:17

为什么阿根廷的财政改革会让街头爆发大规模抗议,甚至引发罢工?普通人到底在担心什么?这不是一个遥远的经济学问题,而是每个阿根廷人每天都在经历的现实。有人说,改革是为了国家的未来;也有人说,改革让眼下的生活变得更难。两种声音在街头巷尾碰撞,谁都不肯让步。

其实,阿根廷人对经济动荡的恐惧并不是空穴来风。过去几十年里,阿根廷的货币像坐过山车一样跌跌撞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数据都显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阿根廷多次经历年通胀率超过100%的危机。钱越来越不值钱,工资还没捂热就被物价追上,储蓄更是像沙子一样从指缝里漏掉。每次经济危机,大家都在问:为什么我们的钱总是这么不靠谱?答案其实很简单——政府花得太多,赚得太少,最后只能靠印钞票来填窟窿。可印出来的钱越多,大家手里的钱就越不值钱,恶性循环就这样一轮又一轮地上演。

但阿根廷并不是唯一一个陷入财政泥潭的国家。放眼全球,美国、日本、欧元区这些发达经济体,国债都高得吓人,财政赤字成了家常便饭。政客们为了赢得选票,不断加码福利和各种支出,结果就是政府欠了一屁股债。大家都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可谁也不愿意做那个砍福利、加税的“坏人”。于是,赤字成了常态,财政平衡反倒成了稀罕事。

为什么会这样?经济学家们早就给出了答案。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和政客其实和普通人一样,都是“理性经济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预算分配的时候,利益集团会想方设法争取更多好处,成本却分摊到所有纳税人头上。这样一来,赤字和浪费就成了体制内在的结果。没有外部的刚性约束,谁都不愿意主动收紧裤腰带。

芝加哥学派的弗里德曼说得更直接:政府花的是别人的钱,办的是别人的事,效率低下和浪费几乎是必然的。政府越大,赤字和印钞的冲动就越强烈。有人以为多收点税就能解决问题,但现实是,税收永远追不上支出的速度。财政赤字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只能靠印钞票来应付。

在这样的背景下,阿根廷新总统米莱提出了极为激进的改革方案。他一上台就否决了国会通过的增加残疾人补贴和退休金的法案,理由很简单:财政必须平衡,不能再无节制地花钱。米莱甚至把无节制的财政支出和赤字称为“财政种族灭绝”,认为这会损害全民利益,尤其是对下一代极不负责任。

更让人震惊的是,米莱还提出了两项前所未有的立法:第一,禁止中央银行为财政部印钞融资;第二,把编制赤字预算定为犯罪。这两招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彻底切断政府通过印钞来弥补赤字的渠道,逼着政府量入为出。说白了,就是让政府像普通家庭一样,不能花超出自己收入的钱。

这样的做法在全球范围内其实非常罕见,但并不是没有先例。比如德国的《基本法》第109条就明确规定,联邦和各州的预算必须平衡,不能靠央行直接融资赤字。欧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有类似规定,成员国不得让中央银行为政府赤字买单。正是这些制度设计,让德国和欧盟长期保持了较低的通胀和较强的财政纪律。米莱的做法,其实是向这些国际经验看齐。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米莱的改革在阿根廷社会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阻力。2023年总统选举后,民调显示,米莱的激进财政政策在中产阶级和企业界中有不少支持者,大家都希望国家能走出恶性通胀的泥潭。但工会、福利受益群体和不少议会成员却坚决反对,认为改革会让弱势群体雪上加霜。于是,抗议、罢工接连不断,街头的愤怒和焦虑一波接一波。

其实,米莱的改革本质上是对现代福利国家体制和赤字财政惯性的根本挑战。他强调,削减政府开支、限制政府权力,财政平衡是国家存亡的底线常识。如果继续放任赤字和印钞,阿根廷只会在通胀和危机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米莱多次公开表示,改革的成功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配合,否则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

但要让所有人都接受“勒紧裤腰带”,谈何容易?毕竟,谁都不想眼前的生活变得更难。可如果不做出改变,未来只会更糟。阿根廷的选择,其实也是全世界的警钟。财政平衡,不只是账本上的数字,更关乎每一个普通人的未来。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