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个古代小兵,脑袋别裤腰带上,图啥?不就图个活得长久、功劳易到手、日子别太苦,最好将军还能体恤下属,爱兵如子,别动不动就拿人命填沟壑嘛。所以选将军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算,可不能只看啥“战神”、“名将”的头衔就往上冲。
比如说霍去病,冠军侯固然神勇无双,封狼居胥帅得耀眼。可咱小兵视角一看:他老人家动辄“轻车简从”,说好听点是机动灵活,说难听点就是后勤保障基本靠抢!动不动就狂飙突进上千里,粮草跟不上?勒紧裤腰带饿着跑呗!水源不干净?喝口泥汤凑合着,染上瘟疫算你命薄。霍将军自己少年英雄,体魄强健,咱普通大头兵可真是追他追得肝肠寸断、瘦骨嶙峋,哪次出征不是半条命都交代在路上?
更要命的是这老板脾气!史书里那句“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部下饿得都爬不起来了,将军大人还有心思划块地玩踢球儿呢!
还有这句:“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梁肉,而士有饥者。”皇帝赏的好东西吃不完扔了,士兵却饿着肚子。虽说霍骠骑赏罚分明如尺子,但跟着他要么累死在奔袭路上,要么病死在荒漠里,太容易被当成一次性耗材了。
还有射杀李敢。李敢怎么说也是曾经的亲密战友,就因打了你的舅舅,就被“正法”了,哪还有半点袍泽之情?
立功?先得有命活到论功行赏那天。
当然了,选将军更不能选那些败军之将,就说战国时的赵括吧,长平之战,他接替廉颇当主将,一上来就瞎指挥(虽有迫不得已的因素,但毕竟没能实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把廉颇辛辛苦苦筑起的防御工事抛到脑后,非要主动出击。结果呢?四十万赵军被秦军围得水泄不通,断粮断水四十多天,士兵们饿得互相残杀啃尸体。最后赵括自己中箭死了,可咱小兵更惨——坑杀!
还有刘光世、范文虎、李景隆这样的“逃跑将军”,他们倒是四条腿跑起来不累,但咱小兵呢?两条腿还得“殿后”当炮灰!
所以咱得擦亮眼,古代职场也得挑老板!以下几位,才是从咱小兵视角看真正值得跟随的“明主”。
1. 大唐军神李靖
李靖何许人也?大唐开国头号战神。灭萧梁、平辅公祏、破突厥、定吐谷浑……堪称大唐版图奠基人。他的风格就俩字:稳、准!
“稳”字当先,小兵安心:李靖用兵,极少弄险,更不会学霍去病搞无后方千里大跃进。他深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真谛。史载他“临戎出师,必察其仓廪虚实,视其士卒饥饱”。贞观四年灭东突厥那场仗,就堪称教科书级神操作。十万唐军深入漠北,李靖最在意什么?不是狂飙突进,而是后勤保障!他的队伍严整有序,粮秣充足。天寒地冻,士卒苦不堪言?李药师有法子!《旧唐书》里记载了个有趣细节,李靖让士兵们“烧马矢(马粪)温食”,确保大伙儿在苦寒之地也能吃上口热的。别小看这细节,多少名将做不到?
“准”字致命,以小博大:李靖打仗,讲究的是战略眼光“准”,战术选择“刁”。灭突厥一战,他敏锐抓住颉利以为唐军不敢罔顾使者性命贸然进兵的侥幸心理,亲率三千精骑,从马邑顶风冒雪直扑恶阳岭。这突袭,打得就是时间差和心理战!颉利一看神兵天降,魂飞魄散,以为唐军主力全数杀到,仓皇西逃。而李靖并不莽撞追击,反而调度李勣等部在阴山断其后路,最终于碛口将突厥主力围困歼灭。一场灭国之战,唐军伤亡却极为有限。
更关键的是,李靖还很有“人情味”,不抢属下功劳是基本操作,战后还体贴的让士兵“抢掠三日”。阴山之战后,御史大夫温彦博就上奏:“靖军无纲纪,致令虏中奇宝,散于乱兵之手。”对此,李靖的反应是:“无所辩,顿首谢”——责任在我,但财宝得归我儿郎!
跟着李靖,就像加入了一支管理科学、装备精良、战术领先的“特种部队”。后勤有保障,战术有头脑,伤亡率低,灭国大功还分你一小份,财宝更是自取。这老板,靠谱!
2. 大汉柱石卫青
如果说李靖是唐朝的“定海神针”,那卫青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帝国铁壁”。他的风格也突出一个“稳”字,但相比李靖多了几分厚重大气。
“不败”金身,安全可靠:卫青一生七次出击匈奴,从未败绩!这在动不动就“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冷兵器时代,简直就是奇迹。元朔二年的河南之战,是卫青的成名作。他率军大胆迂回,避开匈奴主力,直捣战略要地龙城。此战不仅斩首俘虏数千,更是打通了河西走廊,建立了朔方郡。史载此役汉军损失不大,战略意义却极为深远。跟着卫青,不用提心吊胆怕葬身异域,胜仗就是主旋律。
“大树”将军,爱兵如子:卫青性格仁善退让,对士卒极好,有古名将之风。史书赞他“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他体恤士卒劳苦,行军扎营,士卒尚未全部安顿好,卫青绝不先入营休息;水源缺乏,士卒尚未尽饮,他绝不取水先喝。因此,《史记》载“士以此爱乐为用”,这种发自内心的拥戴,使其在战场上无往不利。
封侯捷径,前途可期:卫青不仅自己功勋卓著,更难得的是,他从不压制部下功劳,反而乐于提携。他手下因功封侯者极多!元朔五年的漠南之战,卫青奇袭右贤王王庭,俘虏匈奴小王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近百万头。战后,跟随卫青出征的十位将领全部封侯!这种带队伍的能力,哪个小兵不向往?
另外,还有一点,卫青身为外戚,又能打仗,深得皇帝信任。跟着这样的将军,不用担心功劳被抢,文官掣肘,奸臣使绊,安全系数高。
3、大汉不败将军程不识
若论“稳如泰山”,汉朝的程不识将军或可封神。他与“飞将军”李广同守边关,却走了完全不同的路子。李广神出鬼没,令匈奴胆寒;而程不识治军却严谨得如同尺子量过:“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队伍行进、扎营、警戒,一丝不苟,文书工作细致清晰。
更重要的是他的“乌龟”打法,几乎从不主动出击,只有在保证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才出来鼓捣两下,所以程将军戍边的时候,虽然没把匈奴揍得怎么样,但匈奴人也从未从他这里讨到什么好,甚至到最后匈奴犯边时,要是听说前方守将是程不识,立马绕道而走。
跟着程不识,虽未必能像跟着李靖、卫青那样立下不世奇功,封侯拜将机会少些,但半夜不用担心敌人摸营,粮草按时发放,伤兵得到照料,不用敢死冲锋,只管窝在城墙下放冷箭,这份安稳踏实,亦是多少士卒梦寐以求的“平凡幸福”!
4、大秦灭国达人王翦
王翦用兵除了稳以外,还讲究“以势压人”,灭楚的时候非要六十万大军,少一个都不行,秦始皇都嫌多。但对咱小兵来说,人多就是好啊!六十万人摊到每个人头上,实际接战的概率大大降低。
另外,王翦还特会给部下争取福利,出兵前反复向秦始皇要田宅、求财宝,表面上是贪财,实则是告诉皇帝“我就这点追求,不会谋反”,暗地里却把财货悉分于众,除了田宅和公主。
更重要的是,他从不打无把握之仗,灭六国全是碾压局,跟着他混,军功章就跟批发似的。
5、南朝第一帝刘裕
说完北方的,咱再看看南方的狠人——刘裕。这位“气吞万里如虎”的南朝宋开国皇帝,出身比刘邦还低,早年是地道的北府兵悍卒。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皇帝,太懂小兵的心思了!
步兵克骑,战术鬼才:刘裕时代,南方缺马,面对北方强大骑兵,天生劣势。但刘裕硬是凭借超强的步兵战术,打出了“却月阵”这样的神操作。跟着这样的大帅,步兵不再是炮灰的代名词,也能打出高光时刻,享受以步克骑的荣光。
身先士卒,爱惜袍泽:刘裕深知士兵疾苦,打仗向来冲在最前面!《宋书》说他“每战,常以身为士卒先”。比如,攻打南燕都城广固时,他“躬擐甲胄”,顶着城上矢石亲身攻城,极大鼓舞了士气。“跟我冲”的作战风格,怎能不让士兵誓死效命?
寒门可期,功过必赏:刘裕出身北府兵,深知寒门子弟晋升之难。他掌权后,大力提拔有战功的寒门将领,王镇恶、沈田子、檀道济等一大批出身不高的猛将在其麾下大放异彩。在刘裕这里,只要你有本事、有勇气,就能靠军功改变命运。这种公平的上升通道,对底层士卒的吸引力是致命的。
跟着这位步兵大师兼寒门领袖,不仅能在战场上活下来,更有可能凭本事杀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他是真正的“士兵皇帝”,懂兵、爱兵,也能给兵前途。
6、中唐定海神针郭子仪
郭老令公绝对是小兵的理想老板。这位爷历经四朝,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头功,却从没打过一次险仗。他的秘诀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比如围邺城时,靠着疑兵之计吓得叛军不敢出战,比如仆固怀恩叛乱时,以威望瓦解叛军联盟,当然还有“单骑退回纥”。咱小兵每天在营里操练、做饭,敌军就撤退了,多轻松。
郭子仪最大的优点是“宽厚得众”,有次手下将领叛逃,他不仅不追究其家属,还照常发饷,后来那将领感念其恩,又带部队回来了。跟着他不仅安全,还能混个好人缘,就算战败了也不用担心背锅——“权倾天下而朝不忌”的评价可是史上罕见。跟着这样的将军,政治风险都比别人低。
另外,郭子仪是史上最“圆满”之人,“五福老人”可不是盖的,寿享85,封王拜相,享尽荣华,有八子七女,儿孙满堂。跟着这样的“福将”,即便不能封侯,怎么也能沾点福气不是?
7、大清半圣曾国藩
曾剃头虽然韬略不行,带兵却很有一套。他的湘军有个规矩:“结硬寨,打呆仗”,说白了就是先挖战壕、筑堡垒,把自己保护起来再慢慢跟敌人耗。跟着他打仗,每天的工作就是挖沟、做饭、站哨,真正拼刺刀的机会不多。
另外,他还特重视后勤,专门设立“粮台”负责给士兵发饷,从不拖欠,连家属都能按时收到抚恤金。虽然湘军打太平打了十几年,但伤亡率比绿营兵低多了,而且只要熬到攻破南京,就算是伙夫都能捞个小功牌,性价比着实不低。
8、大明守护神戚继光
若论最符合小兵“利己主义”完美人设的将军,非抗倭名将戚继光莫属!他简直就是古代将领中的“人性化管理大师”兼“科学带兵教父”。
伤亡率奇低:戚家军是史上战损比最低的军队,首战海宁前哨,伤亡比0:200+,戚家军仅一人轻伤;台州大捷,灭倭寇5500,自伤20,战损比1:275;花街之战,歼敌1000,戚家军仅阵亡3人;林墩之战,全歼4000倭寇,自身伤亡90。
戚继光怎么做到的?靠的是——
鸳鸯阵:11-12人为一队,配备狼筅、藤牌、刀、镗等长短兵器,分工明确,攻防一体,专克倭寇的单兵武勇和倭刀。小兵在阵中,有战友保护,有明确战术,安全感爆棚!
严苛到变态的训练:戚继光的兵,是练出来的,不是送人头的!他写的《纪效新书》就是军事训练宝典。从单兵武艺到小队配合,从识别旗鼓号令到战场纪律,都练成肌肉记忆。训练时动真格,战场才能少流血。当然还有“复员”后的一身技能。
科学劳逸结合:戚继光深知“过劳死”的危害。他行军有度,绝不搞霍去病式的极限突袭。他重视后勤保障,士兵吃饱穿暖是基本要求。作战任务完成后,及时休整,保养器械,总结经验。跟着他,虽也辛苦,但节奏可控,不会把人活活累死。
发财!发财!发财! 这是戚帅最“懂人心”的地方!《纪效新书》明文规定:“每战毕,所获功次、财物,除解官报验外,听该营官兵照数瓜分,本营官不得干预。” 意思就是:打赢了,战利品,大头兵们按规矩分!当官的不能克扣!戚继光自己不仅带头不贪,还自掏腰包给士兵发津贴……这在古代绝对是头一份!
爱民护民,赢得尊重:岳飞的军纪好,戚继光同样不逊色。“戚家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深得百姓拥戴。这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戚继光聪明的地方:只有得到百姓支持,军队才能获得可靠的情报和后勤保障。当兵的在地方上受人尊敬而不是唾骂,这感觉肯定不一样。
想想吧,跟着戚大帅,不仅能活下来,立战功,受人尊敬,还能实实在在分到钱!打一次倭寇,可能比你在老家种十年地赚得都多!这简直就是“钱多事少风险低”的古代完美工作!
最后再看看那些名垂青史的猛将:英布、彭越剽悍勇猛,却难逃“功成身戮”的下场;项羽力能扛鼎,最终却落得乌江自刎,追随他的江东子弟亦十不存一;张飞一声吼,桥断水倒流,然却喜欢鞭挞士卒,最后还被小兵砍了脑袋;岳飞精忠报国,壮志未酬身先死,其麾下士卒纵有赫赫战功,却难逃朝廷猜忌。至于常遇春“将兵十万,横行天下”,却难免有暴虐之名。这些统帅麾下,功勋或许可得,然风险之高、压力之大、结局之难测,绝非我等惜命图存的小兵首选。
小兵求生,首重性命安全。若单求存活,李靖、卫青、程不识皆是顶级选择。李靖如精密手术刀,出手稳准狠,自身损耗小,灭国大功有份;卫青如帝国铁壁,不败金身护体,大树底下好乘凉,封侯比例极高;程不识乌龟战术,性命无忧。
若想凭本事搏出身,刘裕堪称寒门灯塔。他懂步兵之苦,身先士卒,爱惜性命,更打破门阀桎梏,让底层士卒能靠真刀真枪杀出功名。
若求精神满足与崇高感,岳家军无疑是最温暖的归宿。那“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铁律之下,是官兵一心、荣辱与共的血肉纽带。纵然结局悲壮,那份被主帅视作手足的暖意,亦足以慰藉沙场的冰寒。
然若论最契合“利己”的精算——性命无忧、战功稳拿、财帛落袋、军纪严明又不失人情温度者,非戚继光莫属! 他以科学练兵,伤亡几可忽略;他立铁律分战利,士卒皆能致富;他不求士卒效死,却能让士兵为共同的利与义,筑成一道倭寇望之胆寒的血肉长城。在戚家军旗下,小兵不再是耗材,而成了有尊严、有保障、有奔头的职业武士——古代战场上,还有比这更精明的选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