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刚进三季度,全球金融圈的枪声就没停过——中国美债减持,美国财政告急,日本也在旁边虎视眈眈,局势一下子拉满了紧张感,谁都能感受到那种针尖对麦芒的味道。
回头看,2023年算是个转折点,关于美债的话题就像锅里的水,越烧越热——那一年,美联储砍掉了三千多亿美元国债,日本也跟着甩了两千多亿,中国的动作没那么大,也出手了一千七百多亿,谁都没闲着。
美国债台高筑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2021年时,美国各级政府的总收入只有7.3万亿美元,支出却蹿到了10.4万亿,差的这三万多亿全靠发债补窟窿——你可以说他们“借钱过日子”,其实更像拆东墙补西墙,眼下还看不出要停的迹象。
从全球投资者的角度讲,美债一直是“香饽饽”,风险低、利息稳、美元地位又硬气,谁都想揽一把,但长期抱着这些债,也不全是好事,美元贬值成了常态,最后苦的是债权人,吃亏的还不是美国。
经济学家们说得很明白,继续发债吧,全球货币信用继续缩水,不发债吧,美国政府直接停摆,左右都堵死了,美联储夹在中间——既要维持利率低帮政府省钱,还得在通胀来了以后反着减持,把利率抬高控制物价,进退两难。
中国买美债的历史不短,2000年左右开始大规模入场,2011年一度冲到1.32万亿美元的高位,那个时候的考虑其实挺简单,美元资产安全,外汇储备要稳,顺带赚点利息,合情合理。
外汇储备对中国来说就是经济的“压舱石”,不能乱用也不能坐吃山空,买美债还能让企业国际结算更方便,汇率也能更稳,过去几年中国的减持步伐明显加快,背后其实是外部环境剧变的投影。
2022年,中国减持了1732亿美元的美债,年底一算,持仓降到8670亿美元,创下12年新低,到了2023年又减了508亿,剩下8160亿,这步调不快不慢——到了2025年,三月减持189亿,五月连续三个月下滑,已经到7563亿。
虽然6月小幅增持1亿,持仓到7564亿,但整体趋势没变,和2011年峰值比,降幅超过40%,中国在美债市场的份额已不到3%,成了第三大持有国,市场格局悄然生变。
减持背后的理由离不开多元化和避险,中国加大黄金、欧元资产、新兴市场债券的配置,分散风险,美中关系趋紧,美债收益率上升,持有成本高,减持顺理成章。
美联储加息带来美债价格下跌,卖出可以避一部分风险,国内经济也有需要,卖美债换回人民币,用来稳住汇率,这些动作都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循序渐进,避免市场大幅波动。
专家们一直说,如果中国一次性甩掉大量美债,美国利率会冲高,财政压力加倍,但中国选择了小步慢走,既能逐步调整,又不会砸自家锅,美联储的动作就更大了。
2022年6月,美联储开启了量化紧缩,每月不再续购600亿美元国债,到年底,持仓减少了3500亿,这一轮从疫情时期的宽松到紧缩,资产负债表也缩水明显,到2025年8月,美联储持债只剩4.2万亿,比2022年峰值5.77万亿少了1.57万亿。
鲍威尔领导下,美联储的目标很明确,控制通胀,不惜推高利率,2023年银行危机后暂停加息,但减持节奏没变,2024年稍微放缓,每月国债赎回上限降到50亿,到了2025年,美债收益率一度冲到近5%,10年期国债从低点3%爬起来,政府借贷成本也跟着水涨船高。
美联储会用内部操作把市场稳定住,没有让利率冲击持续太久,日本的动作也值得关注,作为最大持有国,2022年抛了2260亿,持仓从1.3万亿降到1.07万亿,2023到2024年又减了2000多亿,2025年上半年日本却逆势增持,6月持仓1147.6亿,创下新高。
日媒不断追问中国为何还要当“接盘侠”,美联储自己减持、日本也在抛售,中国的减持规模其实并不大,放在全球市场里只是小浪花,为什么总盯着中国不放,这里头有意思。
日本部分减持是为了稳住日元汇率,毕竟日元不断贬值,卖美债换回日元,填补外汇储备缺口,但日本依然是头号债主,持有美债在其外储中占比高达38%,英国也趁机补位,持仓已超过8000亿。
中国凭什么一直当“冤大头”,日媒的质问很直接,美联储减持是货币紧缩需要,中国减持是为了本国经济,日本卖债是为汇率稳定,三家算盘各打各的,美债市场虽然大,一天交易量几万亿美元,中国的持仓份额其实早已缩小,市场消化压力不大。
美联储有办法“内部消化”新债,动用银行系统兜底,全球范围来看,美债吸引力下降,原因无他,利率高、美元信用有疑虑,大家都在找替代品,黄金、欧元、其他新兴市场资产都进了大户的视野。
对许多国家来说,美债依然是最安全的资产,减持会让美国利率升高,财政赤字扩大,美元贬值,国际影响力削弱,市场短期动荡,商品价格起伏,失业率也可能跟着波动,长期来看,金融体系不稳,美国的竞争力也会被削弱。
中国减持对自身有好处,优化储备结构,降低美债风险,外汇储备更稳健,经济能持续发展,虽然持有量减少,但依然在全球排前列,真要快速清仓,冲击会很大,但中国没选择那条“极端路线”。
日媒的视角很有代表性,中国不当“接盘侠”本就是情理之中,美债说到底也可能成为美国未来崛起路上的“大石头”,国际局势动荡,美债和黄金都不能盲目重仓,尤其是现在。
整件事其实就是全球经济博弈的缩影,美国靠发债维持运转,债权国再也不愿傻傻买单,中国加快减持,美联储加大抛售,日本也不再单吃“苦果”,每个国家都在盘算自己的利益。
问题的根子其实在美国财政失衡,一路发债下去,美元霸权也在摇晃,各国主动分散风险,买黄金、买欧元、投新兴市场资产,中国外汇储备充足,减持步调有序,市场没乱套,日媒的提问其实反映了外界对中国新策略的关注。
2025年5月,中国继续减持9亿,日本增持5亿,英国又加了17亿,外国投资者总持仓还在涨,中国却明显“掉队”,专家分析是因为美债收益率高,诱惑力减弱,机会成本变大,大家都在追求更高回报。
美联储持仓降到4.2万亿,量化紧缩放缓,但压力还在,全球投资者的配置逻辑变了,中国每减持3000亿美债,五年期收益率会上升33个基点,这种影响不容小觑。
美元汇率每波动一次,都可能引发新兴市场地震,美国信用评级一降,后果连锁反应,未来怎么发展,没人能给出肯定答案,美联储依然有工具箱能应急,但也只是短期缓冲而已。
中国的策略已经很明智,外汇储备不是儿戏,得留够保底,防止极端风险发生,买美债最初是为结算、稳汇率、赚利息和金融安全,现在环境变了,减持顺理成章。
日媒把美联储减持三千多亿、中国一千七百多亿、日本两千多亿全拿出来比,最后还是在追问,为什么只盯着中国,背后的逻辑其实复杂极了,和谁都没法轻易说清楚。
美债的局势还会怎么演,没人敢打包票,市场、国家、投资者,每个人都在等下一个动作,留个悬念,未来半年还会有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