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杀降:李鸿章鸿门宴一挥间砍了八个王爷,惹恼了常胜军戈登!

 产品展示    |      2025-09-01 10:35

1863年8月十几号的时候,南边的太湖水师从柳淀湖开拔,开进了太湖里面,然后在夹浦口跟程学启的部队碰了头。碰头之后,他们就分成了两队,太湖水师去攻打湖边那些太平军的营地和关卡,而程学启则带着他的人马,直接朝着苏州城就奔过去了。

9月份,李鹤章和刘铭传率领的北路军队从常熟起兵,打下了江阴,这样一来,淮军就把苏州团团围住了。苏州城外面水多,城里防守得又严严实实的。程学启作为各路军队的统帅,他让军队像车轮一样往前推进,一直逼到城墙根儿底下。守城的军队出来打了好几次,但都被打退了,可淮军这边呢,也没占到便宜,就连戈登带着他的常胜军来帮忙,也不行。两边就像两头牛在城外顶角一样,谁也推不动谁。

苏州是李秀成花了很长时间用心打造的地方,他一直梦想着把它变成第二个天京(就是南京)。一听说苏州情况不妙,他立刻从南京赶过来帮忙。李鸿章明白太平军肯定会拼死保卫苏州,所以就不断给程学启增派人手,苏州的战斗变得越来越激烈了。

打到11月底时,李鸿章亲自跑到苏州娄门外指挥打仗,淮军开始大力反击。经过大炮的一阵狂轰滥炸,再加上一轮又一轮的冲锋、死拼硬打,太平军只好往城里撤,城外的防线也全都被攻破了。

话说回来,淮军想攻下苏州城可真不是件容易事儿。这苏州城又大又结实,就算是常胜军的厉害炮弹,也别指望一炮就能把它轰塌。更别提苏州城里的守军还挺能打,包括李秀成的手下在内,三分之一都是精兵强将,剩下的也都是打过不少仗的老兵,要是硬碰硬,淮军得牺牲多少人可就不好说了。不过,要是能像让常熟守将骆国忠反叛那样,也策反苏州城里的人,那肯定能最快地减少伤亡,把城给攻下来。

在苏州城里,除了慕王谭绍光,还有以纳王郜永宽带头的“四王”和“四大天将”,他们八个人结拜成了兄弟,说要一起生一起死,大家都叫他们八王。这八王手里握着苏州城里四分之三的兵马,还守着四个城门中的大半,但他们和主帅谭绍光关系不太好。戈登通过秘密探子知道了这事儿,特别是听说郜永宽有投降的心思后,他就想了个办法,想让纳王投降,这样不用打仗就能拿下苏州。戈登的主意很快就被李鸿章同意了,让他赶紧照办。

【变 故】

程学启的副手郑国魁和郜永宽他们几个老早就认识,郑国魁偷偷联系上郜永宽后,郜永宽就派了康王汪安钧偷偷跑到淮军营地,跟戈登和程学启商量投降的事。过了几天,郜永宽自己也跑到苏州城外的阳澄湖,跟戈登、程学启继续谈投降的条件。程学启想让他们把李秀成和谭绍光都干掉,但李秀成在军里威望太高了,杀他可比杀谭绍光难多了。再说郜永宽他们都是李秀成提拔的,也下不去手。所以他们最后只答应杀谭绍光,然后献城投降。戈登和程学启答应保护郜永宽和他手下人的安全,还保证朝廷会给他们封官,特别是郜永宽,能得个二品武职呢。

商量好投降条件后,程学启和郜永宽一起发了誓。程学启以前也是太平军的投降将领,他和郜永宽他们曾是一伙的。因此,郜永宽他们认为,同样是投降过来的程学启会对他们这些投降的人不错。但话说回来,打仗时两边谈投降这事儿,总是变化多端,程学启现在已经是清军的头儿了,谁也不敢肯定他会守信用。所以,郜永宽他们另外找了个保证人,那就是戈登。

戈登虽然是提出让对方投降的那个人,但他却不想参与接收投降的商量。每当大家讨论具体怎么投降时,他都躲得远远的,最后是郜永宽他们一直求他,他才勉强加入的。这是因为戈登不仅是太平军的对手,还是个外国人。郜永宽他们都相信,外国人说话算数,从不反悔。特别是白齐文在苏州时,八王曾向他打听戈登的为人,得知戈登是个非常正直的人。

没错,戈登一直都不赞成杀俘虏和抢劫。在昆山那场大战里,常胜军抓到了八百多名太平军,但戈登不光没杀他们,还因为自己的士兵不听指挥、士气低落,就把这些俘虏加进了常胜军,而且给的待遇也挺好。这事儿让郜永宽他们觉得,除了戈登,很难找到更合适的中间人来帮忙,让他来担保最保险了。

就在郜永宽他们和淮军偷偷谈判的关键时刻,李秀成从无锡赶到了苏州。他一到苏州,就发现城里的士兵们都没了斗志,将领们也不稳定。李秀成原本打算放弃苏州和南京,带着所有部队回广西,但谭绍光不同意这个做法,他觉得应该死守苏州。而郜永宽他们心里有鬼,当然也不会支持李秀成的想法。

知道局面无法挽回后,李秀成含着泪和谭绍光告别,半夜时分,他带着一万多人马匆匆撤离苏州,赶去救南京。到了1863年12月初,淮军分水路和陆路日夜攻打城池。八王心里明白,这是程学启在为他们投降铺路。于是,他们借着去慕王府商量的机会,暗杀了谭绍光。接着,又把那六位坚持不投降的王、将,还有谭绍光手下的一万多士兵,主要是两广的老兵,全都杀了。做完这些,他们才打开城门,迎接淮军的先头部队,也就是郑国魁带的五百人马进城。两股力量联手,把剩下的两广老兵从西门赶了出去。

淮军成功劝降后,没想到又有新情况出现了。八王提着谭绍光的头来到淮军大营外面时,他先提出要把投降的士兵分成二十个队伍,分别驻扎在闾、胥、盘、齐这四个城门附近,不过得用墙把他们和淮军隔开。然后,他又强硬地要求把所有投降的将领都提升为总兵或副将,并且得安排到指定的省份去担任特定的官职。

八王提出的这些要求,原本就没在商量好的投降条款里,而且还挺过分。淮军一个营大概五百来人,二十个营就是一万多人,可那时候淮军在苏州城里城外的陆军总共才两万多人。要是八王带着人马再跟淮军干上,那绝对是李鸿章最头疼的事儿,这是一点。还有啊,说的那个“闾、胥、盘、齐”四扇门,其实就是大半个苏州城了,就留个东门给淮军看着,这不就等于淮军压根儿没占下苏州城嘛。别说李鸿章不同意,朝廷也肯定不答应。

八位王爷想要的总兵和副将,那可都是二品或从二品的大官。你想啊,就连在淮军里数一数二的程学启,也只是个副将。说到真的给他们这些职位,李鸿章可就更犯难了,就算他硬着头皮答应了,朝廷那边也肯定通不过。

实职和空头衔差别挺大,在全国范围内看,朝廷能给的实职岗位就那么几个,空位不多,就连湘淮军里那些立下大功的将领,好多也只能先给个空头衔等着,这也就是为啥谈判时连郜永宽都只能给个空头衔的一个实际原因。

说白了,清朝政府对投降的将领,一般先是安抚,然后再慢慢观察。在这些将领通过一定的考验之前,他们是不会轻易相信他们的。

李鸿章跟曾氏兄弟不一样,他不会因为对方是投降的将领就看轻人家或者有所偏见。不过,他还是要看降将们的实际行动,来决定信不信得过他们。说到那些献城的将领,李鸿章希望他们投降后还能继续勇猛杀敌,立下大功,然后再给他们请功奖赏。比如常熟降将骆国忠他们献城后,李鸿章一开始只是给了些虚名、军功和官帽来拉拢他们。后来发现他们真的很卖力,就把他们分成了四个营头八个营,骆国忠的忠字营就占了四营。李鸿章还多次给骆国忠请奖,朝廷觉得他要的奖赏太高了,还批评过他。但最后,朝廷还是按他的请求,给了骆国忠副将的职位,还加了个总兵衔,赏了他花翎。

八王把苏州献给朝廷,这事儿可比骆国忠献上常熟重要多了,李鸿章一开始也觉得八王功劳大。但话说回来,立功受奖得看真本事,这条规矩谁也不能破。而且啊,八王他们可不是像骆国忠那样自愿投降的,他们是实在没办法,被围得走投无路了才投降的。这样一来,他们对清朝是不是真忠心,可就难说了,谁能保证他们以后不会再反呢?李鸿章觉得,八王在投降条件之外还提这些过分要求,就像是在威胁朝廷,这正好说明他们心里一点悔意都没有,万一要求没满足,说不定立马就反水了。

【杀 降】

当八王离开城池那会儿,李鸿章正忙着写奏章,打算按照和约来,请求皇上宽恕八王他们,连第二天的投降仪式都准备好了。可这下子,他只能先搁下笔,琢磨怎么应对八王,化解这场危机了。

很明显,八王提的要求太过分了,肯定不能答应。但要是直接拒绝他们,还让他们回苏州城里,那可就太冒险了。

咱们要是把八王给抓了或者扣起来,好让他们手下解散,这事儿可不容易办。你想啊,八王的手下老看不到他们头儿,肯定会起疑心。万一消息走漏,让那些已经投降的士兵有了准备,趁机把城门一关,把城里的淮军和城外的给隔开,那可就全完了。

这样一来,李鸿章好像只剩下一个选择了,那就是:动手!

但老话说得好,“杀俘虏会带来霉运”,这不光关乎道德对错,也牵扯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它可能会让敌军的其他人不肯投降。清朝政府很明白这一点,特别是到了太平天国快要不行的时候,清朝更加坚决反对杀俘虏,还特地定了规矩,写成告示,到处贴在军营里,就连太平军占着的地方也不例外。

李鸿章带淮军打仗时,他更喜欢劝敌人投降,而不是硬打。他就是用这招,没怎么费力就拿下了常熟,那些投降的将军,像骆国忠他们,后来也都过得挺好。要是他杀了八王,那可就麻烦了,一来得向皇帝解释清楚,二来以后再想劝人投降可就难上加难了。

李鸿章平时做事果断,可这回却拿不定主意了。戈登和程学启都是淮军的大将,还是八王投降一事的牵线人,按理说李鸿章该找他们俩商量商量。可偏偏这时候,戈登正跟他别扭着呢。

戈登和李鸿章之间,虽说大多数情况下相处挺融洽,但偶尔也会有些小摩擦,这多半是因为军饷总是不能及时到位。说实话,他们俩也都有自己的苦衷。就拿戈登来说吧,他带的常胜军是花钱雇来的,士兵们打仗就是为了挣钱,军饷一拖,军心就不稳了,说不定还会闹事。因为李鸿章好几次都没能按时给常胜军发军饷,戈登还动过辞职的念头。李鸿章呢,也不是成心想欠军饷,实在是钱太难筹了,到处都要用钱,他也只能自我解嘲说:“我都成债台高筑的元帅了,欠的钱多了也就不愁了。”

其实,在打苏州之前,淮军自己的士兵每个月也就只能拿到一半的军饷。常胜军的薪水比淮军高出不少,大家都是在战场上拼命,过着非常危险的生活,可待遇却差别很大,这本来就不太公平。要是淮军都发不起全饷的时候,还给常胜军发高薪,那确实也有点说不过去了。

戈登老是找李鸿章要军饷,让李鸿章很为难,只好答应说,等打下苏州城,就立刻补发欠的军饷,还额外奖励常胜军。可等苏州城一攻下,戈登又来见李鸿章,说要先给两个月的特别军饷,好照顾常胜军的伤员和退伍的军官。李鸿章一听这话,更加犯难了,哪敢轻易就答应呢。

因为戈登情绪不稳且不在城里,李鸿章只好先找程学启商量。程学启以前就是太平军的人,对太平军里的情况了如指掌,所以现在他的看法,对李鸿章来说特别关键。

【一锤定音】

老百姓中间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程学启给李鸿章支了招,让他撕毁协议、杀掉投降的人。不过这种说法和一些记载都存在一个明显的逻辑问题,那就是它们都没考虑到程学启的身份地位和所处的环境。程学启确实是淮军的副将,统领着各路军队,职位比其他将领都高,这点没错。但他毕竟不是一把手,最多只能算是二把手。在湘淮军里,主帅都有着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力,哪有副手先出主意,然后再逼着主帅点头的道理呢?

投降的将军终归是投降过来的,只能顺着形势,听主帅的。程学启能在淮军里出头,得到李鸿章的赏识,就是因为他把这点儿事儿看得明白。所以说,他不太可能是八王案的主谋,更不可能干出逼李鸿章让步的事儿。

因为程学启曾是太平军的降将,所以当李鸿章问他意见时,就像给了他一个棘手的问题。程学启呢,作为降将,要是反对杀降,李鸿章肯定会起疑心;要是选择关起来,但李鸿章已经考虑过各种麻烦和不确定因素了,说明这不是他的意思。这样一来,程学启只能赞成杀降了。说白了,李鸿章心里早就有数了,他就是需要有个重要人物支持他杀降的决定。

除了那些投降的将领,程学启也不喜欢外国将领。俗话说,一个窝里容不下两只老鹰,程学启和戈登之间早就有了矛盾,明里暗里都在较劲。李鸿章心里清楚得很,但他用的是早年从福济那儿学来的手腕,故意利用手下人之间的不和来操控他们,所以并不急着去劝和。

程学启觉得应该早点动手,用杀降的办法来代替安抚,他根据自己对太平军里面的了解,说那八位王爷“犯了大错”,本来就该严惩。现在只要把这八位头目给解决了,剩下的人自然就能散去,也能防止事情变得更糟。

程学启的一番话,让李鸿章下定了决心要处决那些投降的人,他也不想再去找戈登商量了。简单来说,虽然李鸿章是主张杀降的头号人物,但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还是程学启。

1863年12月7日一早,就是八王带着慕王脑袋投降清军、李鸿章和程学启悄悄商量好怎么处置降兵的后一天,戈登让常胜军回到了昆山。尽管他和李鸿章之间有点小矛盾,但戈登还是挺关心这位淮军头头的。因为常胜军的士兵们对只发一个月军饷很不满意,戈登特地派人去保护李鸿章的坐船,免得他被找麻烦。

上午11点半,戈登见到了郜永宽,戈登原本想派人保护他,但郜永宽却让他放宽心,还答应给常胜军增加一千名士兵。接着,郜永宽带着其他七位头目骑马出城,去往淮军营地准备投降。他们压根没意识到,前面已经是危机四伏,一场大难马上就要临头了。

【屠 城】

八位王爷提出了太过分的要求,这无疑是惹恼了李鸿章,让他起了杀心。可他们为啥要这么做,却让大伙都摸不着头脑。

说起来,郜永宽和程学启两人私下里先商量好了投降的事,那时候戈登和其他七位王爷都没在场。八位王爷心里其实各有各的盘算,郜永宽就想着带着钱财隐退,觉得能保住自己和手下人的命,再捞个二品武官的空头衔就挺美了。可其他七位王爷还想继续带兵打仗,说不定他们早就憋着这些过分的要求了,只是还没来得及跟程学启说,李秀成就打到了苏州。

李秀成走了之后,慕王谭绍光发现了八王有些不对劲。他被杀那会儿,衣兜里还藏着戈登写给他的劝降信呢。戈登能劝他,那肯定也会去劝八王,谭绍光心里不可能没点数。八王也知道自己那点小九九早晚得露馅儿,怕夜长梦多,没等跟程学启把条件都谈拢,就先下手为强,把谭绍光的城给占了。

说到底,八王一直没搞清楚自己降将的身份,不懂一旦投降就没权利随便提要求,不然只会惹来杀头的大祸。这主要还是因为八王是个武将,政治头脑不够用。清朝那边就说这是因为他们“性格太差,狂妄自大,又贪功劳又贪财”。

中午时分,正好是12点,李鸿章在娄门外的大军营地里招待八位王爷吃饭。大家刚坐下开吃,突然有个军官从帐篷外面冲进来,递给李鸿章一封信。李鸿章假装要看信,拿着信就出去了。这时候,八位王爷正喝得高兴呢,又有八个士兵进来,每人手上都顶着一顶有红顶花翎的官帽,跪在地上喊“换帽子”,就是要八位王爷把头上的黄巾摘掉,换上新的清朝军官帽。八位王爷以为他们的要求被答应了,都高高兴兴地站起来,让那些士兵给他们戴帽子。士兵们悄悄绕到八位王爷身后,这时候,一起陪酒的淮军官员们都看出了不对劲,也都站了起来,紧紧盯着接下来要发生的事——就在这紧要关头,只见刀光一闪,八位王爷的人头就已经被八个士兵血淋淋地抓在手里了。

程学启没动手杀那八位王爷,说不定是因为他之前和郜永宽发过誓。虽说程学启可能不信什么报应,但这种念头多少会让他心里有点负担。所以,尽管八王不是他杀的,但事后他还是吓得魂不守舍。下午1点半左右,程学启碰巧遇上戈登,戈登瞧他慌慌张张、脸色发白,就问出了啥事儿。程学启吞吞吐吐地说,八王没按约定去见李鸿章。戈登一听,头一个念头就是郜永宽是不是又犯嘀咕了,于是赶紧叫上会中文、在淮军管炮局的马格里,去安抚郜永宽。

下午两点,程学启带着淮军的各个部队一起行动。这时候,淮军发现城里的太平军还是守在各条街道和路口,而且在重要道路上堆石头、设关卡,明显是打算在巷子里跟咱们干一架。八王被杀后,城里立马有人敲鼓报警,各处的太平军都紧张得要命,剑和弩都准备好了。程学启之前跟李鸿章拍胸脯保证,说杀了八王,剩下的太平军就会散伙,现在看来根本不是这样,他这下可急眼了。

八王麾下的两万兵马成了淮军头号的敌人,要是不赶紧解决,淮军就要吃大亏了。程学启马上命令开始攻城屠杀,只听一声炮轰,立马到处都是喊打喊杀的声音,城里一下子变得非常可怕。城里的太平军之前都拿到了“保命布”,这就像八王给的保护符,所以大家除了哨兵还在小心防守外,其他人都放松了警惕,哪里想得到淮军会突然大开杀戒。

太平军的哨卡防线很快就被淮军一一攻破,剩下的士兵也都被杀了。淮军大开杀戒,他们按照所谓的“新长毛”和“老长毛”来区分,只要是苏州口音的,就当作新兵或者被胁迫的人放了;但要是南京那边来的口音,就当作老“长毛”,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都杀掉。苏州城里杀得到处都是血,有外国人二十天后进城,还看见“院子里地上都是血”,河里也“漂着尸体,水还是红的”。没办法,淮军只好雇了船夫把尸体运到城外的大河里,好让河道畅通,战船能开过去。

下午5点钟,戈登和翻译进了城去瞧瞧情况,没想到被纳王的家人抓起来当了人质,困在了纳王叔父的宅子里。这时候,戈登还以为八王只是被扣押了,于是他当晚就急着写了一份军事命令,打算用军舰把李鸿章也抓起来,好让李鸿章放八王回去。同时,他还派了卫队去纳王府,说是要保护纳王的家人。

深夜里,戈登让翻译和马夫带着调兵的命令出城,想搬救兵,可他俩没能成功出去。翻译被杀了,命令也被撕毁,只有马夫侥幸逃回了城里。没办法,戈登只好自己出城,结果在路上又被淮军拦了一个小时,费了好大劲才摆脱他们,和常胜军碰头。

【怎么办】

八位王爷和那些失控的手下,确实是李鸿章下令处决的,但淮军趁乱在城里抢掠一空,这可不是他本意,让他觉得非常尴尬,好像事情已经闹得他管不住了。到了这一步,他开始对杀掉投降者的决定感到后悔,一见到程学启就忍不住埋怨起来:“你自己也是投降过来的,怎么能对别人投降采取这种手段呢?”

程学启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场就大哭起来,但他也明白得赶紧把局面控制住。所以他赶紧又回到城里,严厉地重申了军纪,一连处决了二十个抢东西的士兵后,城里的秩序这才总算是平稳了下来。

可当戈登派卫队赶到纳王叔父家想保护他时,那里早被抢了个精光。戈登一见到程学启,就气得大骂他没良心,还说不会再跟他打交道了。尽管程学启和戈登关系不好,但他打仗时还得靠常胜军的火力帮忙,所以不敢跟戈登彻底翻脸。他先找借口说自己是听李鸿章的命令行事,然后又让开字营的洋教官去向戈登解释,还把纳王的干儿子交给了戈登。

从王爷养子的口中,戈登得知父亲已经离世,这时距离八王被害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天多。戈登一听就火了,立马抄起枪,领着队伍,坐上轮船,直奔李鸿章的官船而去,打算亲手抓住李鸿章,治他“不守信用”的罪。可上了船才发现,李鸿章不在,去参加进城仪式了。于是,戈登在船上留了一封信,之后就回到了昆山的军营。

李鸿章收到信后,就叫马格里帮他翻译一下。这信其实是戈登给李鸿章下的最后警告,说李鸿章得把巡抚的位子让出来,把官印先交给戈登保管,等着朝廷来查。要不这样做,戈登就要带着常胜军去打淮军,还要把之前常胜军打下来的城池都还给太平军。

因为话说得太重,马格里不敢翻译,不过李鸿章还是从他的脸上看出了点端倪。李鸿章没想到,杀降这件事竟然让戈登如此生气。于是,他特地叫上马格里等人去昆山,想跟戈登说说好话,解释自己之所以要杀掉那八位王爷,是因为他们不懂事,要求太过分了。

这时候,西方人都开始传说戈登帮李鸿章骗了八王,给了他们一堆空口白话的承诺,最后八王被杀了。戈登又羞又气,觉得这是天大的耻辱,不管马格里他们怎么劝,他都不听。他一气之下说要跟李鸿章绝交,还跑去英国领事馆报告了这事儿,并且放出话来,要把苏州还给太平军,还要带着自己的队伍去打淮军。

戈登那时候的想法,在西方挺多人赞同的,所以英国领事馆特别关注这事,还找戈登商量,看能不能把常胜军的领导权从李鸿章那里全要回来。同时,上海的外国领事们也联手发了份声明给清朝政府,说李鸿章杀俘虏做得不对,还警告说,如果这事处理不好,包括英国在内的这些国家,以后就不帮清朝了。

当这个消息飘到伦敦,在野党立马对执政党发起了猛攻,政府手忙脚乱,连忙发电报要求严查。英国的驻中国大使卜鲁斯赶紧告诉清朝政府,说没他的命令,戈登不会再理李鸿章,也就是说,他要把常胜军的指挥权收回来。英国在中国的陆军头头伯郎也给戈登下了命令,除了保护上海和苏州,常胜军不能再给清朝政府帮忙了。后来,伯郎还从上海跑到昆山,当面跟戈登聊,开始查苏州杀俘虏那事儿。伯郎心里琢磨,戈登和常胜军对李鸿章有意见,万一闹起来可咋整,于是他决定先自己直接管着戈登和常胜军,不让李鸿章再指挥他们了。

1863年12月12日,也就是杀降那事儿过了六天,伯郎、李鸿章还有戈登,在苏州程学启的营地碰了头。会上,伯郎冲着李鸿章火冒三丈,可李鸿章呢,跟没事人一样,一点没受影响。

外国人对屠杀投降者的事这么认真,还觉得这事情性质特别严重,这让李鸿章大感意外,这可怎么办呢?首先得赶紧跟朝廷解释清楚,再想法子让朝廷站到他这边,帮他说话。

李鸿章在给皇上的奏章里说,杀那八位王爷实在是没办法的事,要是不杀,局面可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安稳了。他心里明白皇上最烦的就是权力太大又不听话的人,所以他不光说了八王留长发、想当官这些事,还故意把军民混在一起,把投降的人数和他们的威胁说得大大的。苏州城里本来只有两万太平军,他硬是把难民也算上,说成是十万,后来觉得十万听起来还不够震撼,又改成了二十万。

之前,朝廷已经跟李鸿章说了英国那边想收回常胜军的事。李鸿章回话说,朝廷不用担心,现在东南这边防着太平军,有淮军和八旗绿营就够了。他还说,常胜军也就武器好点儿,其他都不行,而且这些武器还是咱们大清出钱买的呢。英国要是想收回常胜军,就把装备都留下给淮军或八旗绿营用,还有他们之前多拿的军饷,也都给淮军和八旗绿营。这样一来,咱们的力量就大大增强了,跟常胜军比划比划也不在话下。

李鸿章写了一大堆,但其实他心里也没底,不知道朝廷怎么想的。自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因为大家联手对付太平天国,才有了现在跟洋人“和平相处”的样子。要是朝廷顶不住洋人的压力,为了大局牺牲了他李鸿章,也不是没可能。所以,在奏章的最后,李鸿章又使出了他的老本事,假装退一步,说如果总理衙门处理不了这事儿,为了维护跟洋人的关系,他现在就请求朝廷严惩自己,好让洋人满意。

【调 解】

东西方在想法和文化上差别很大,中国虽然老话常说“杀投降的人不吉利”,但在实际的政治和打仗的习惯里,更看重的是“形势”和“手段”。所以,从古至今,各个朝代都免不了有杀投降者的事情发生。

按李鸿章的说法,八王先不讲信用,仗着自己人多就开始威胁,那杀了他们也不为过呀。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他是个讲理学的,听说这事儿后,直夸做得好。

皇上也是这么想的,管理总理衙门的大臣奕诉,看了李鸿章的报告后,亲自跟外国人解释,说如果不处决那八位王爷,不仅苏州城里的清军会全军覆没,而且那八位王爷手下的“二十万”投降的士兵,可能还会再投靠太平军,这样一来,两边肯定会爆发更大规模的战斗,想避免都难。

得到朝廷的鼎力支持后,李鸿章原本紧绷着的心放松了不少。但他心里清楚,自己是跟洋人打交道最多的高官,光靠朝廷撑腰还不够。外交上的疙瘩不解开,僵局不打破,“中外和睦”的大事儿还是会受影响。还有啊,虽然他上书时故意说常胜军战斗力不行,可实际上到攻打苏州城那会儿,淮军还是离不开常胜军。接下来打常州那些地方,还得赶紧让戈登带着常胜军回来帮忙,给淮军加把劲儿。

李鸿章想找个中间人来帮忙说和。那时候,大清国和英国关系挺好的,虽然没有正式结拜成兄弟,但跟“老夫老妻”似的,关系稳固。大清国连海关管钱的大事儿,都交给了英国人管,英国人简直就像大清国的账房先生。这个管账的头儿,就是新上任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赫德是个英国政治家,以前当过翻译官,中文说得好得很,现在又算是给中国打工,让他来帮忙调解,那真是太合适了。

应李鸿章和清朝政府的请求,赫德先去了一趟苏州,查探屠杀投降士兵的事情。到了1864年1月22日中午11点,赫德和李鸿章在苏州城里原来的忠王府,也就是李鸿章的新家碰了头。李鸿章给赫德细细讲了讲为啥要这么做,赫德听完觉得:“李鸿章这么做挺对的,也挺有必要,并不是之前就打算好要反悔不守信用。”

那天下午,赫德从苏州出发去了昆山,想找戈登聊聊。可巧的是,这时候情况又有新变动了。驻守在昆山的大本营里,常胜军的士兵们因为好久没领到军饷,军官们又开始闹腾起来,戈登觉得越来越难管住他们。他给英国在中国的大使卜鲁斯写信说,他听说有三百多个外国军官打算投靠太平军,这样一来,他可能得走人,常胜军可能又要落到像华尔或白齐文那样的人手里,那就意味着常胜军又要脱离英国的控制了。

戈登心情平复之后,自己动手又查了查那个杀降的事情。一查之下,他也觉得,就像赫德认为的那样,李鸿章在处理那件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地乱杀人,而是“有他的道理”。

2月1号,经过赫德的大力调解,李鸿章、戈登和赫德在苏州碰了头,商量出了一个办法:李鸿章补给常胜军七万欠薪,并且贴出公告,澄清杀降那事跟戈登没关系。戈登呢,也答应过完春节就带着常胜军去打仗。

过了几天,赫德给卜鲁斯写了封信,为李鸿章处死俘虏的事情辩解了很长一段,卜鲁斯看完觉得挺有道理,接着他在给戈登的回信里写道:“我能体会到李巡抚的难处……”。

虽说洋人的话咱们能懂,但自从那次杀了投降的人之后,他们一直穷追不舍,让朝廷和李鸿章都头疼不已。朝廷还专门写信告诉李鸿章,以后再打城时,要是太平军真心想投降,不管是老的还是新的“长毛”,都应该给点钱让他们回家,而那些投降的将领怎么处理,得上报朝廷,不能自己做主。李鸿章也是后悔得要命,发誓今后再也不私自杀投降的将领了。

2月14号,清朝政府通过卜鲁斯告诉戈登,他们写信保证,以后戈登要是上了战场,碰到太平军想投降的事儿,必须得他先点头,不然的话,谁也不能轻举妄动。

后来,可能是因为心里过意不去,又或者想挽回点面子,说不定两者都有,李鸿章竟然亲自去给郜永宽等八位首领办了丧事,还祭奠了他们。这么一来,他和戈登还有英国政府之间的关系缓和了不少,因为苏州杀降事件引发的外交风波,也算是慢慢平息了。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