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可能没留意到,毛家的孙子孔东梅和蒋家的孙子蒋孝严,在台湾居然见过面,还握过手呢。
看到这场面,难免会联想到一些事情:毛家和蒋家这些年结下的恩怨,通过这次握手,真的就算解开了么?
对于这个事,孔东梅也表达过自己的看法,她说这次碰面纯属巧合,没打算多想。在谈到对台湾和蒋家人的印象时,她觉得可能和一些人的看法不太一样。
伟人后人孔东梅
孔东梅的特殊身份,不只是因为她是毛主席的后人,还因为她从事的工作与那位伟人有紧密的联系。
她原本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念的英美文学,毕业后又到美国攻读国际传播硕士,回到国内以后就创办了东润菊香书屋,里面有一些和伟人有关的名字资料,主要从事“红色经典”文化创意产业,经常在各地举办和伟人相关的展览活动。
有人问她什么时候打算把展览带到台湾,她的回答是:“不太好说,要等各方面都准备好,合适的时候再说。”
孔东梅对自己是伟人孙女的身份并不开怯,她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个性,这也正是有人关注你的原因所在。
对她来说,这个身份带来的压力其实不用多说,不过现在的她已经不那么介意了,这已经变成了她的一部分,也慢慢学会了怎么像普通人一样日子。无论变成什么身份,她始终第一还是她自己。
说到自己挑选的职业道路,她提到最开始是被母亲的《我的父亲毛泽东》书稿打动,书中描述了母亲和外婆在苏联的生活点滴。
她也曾听母亲讲起外公外婆的故事,受此影响,对“红色文化”逐渐产生了深入的认识和认可。
她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原本也打算留在那里,毕竟这也是大部分留学生的共同心思。不过,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她还是决定回国。原因很明白,中国发展得太快,已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舞台。
她考虑到家里的情况,父亲早已去世,母亲的身体也不太好,所以她更希望能离家近一点,好多陪陪母亲。
她还提到过自己对美国的看法,觉得那儿挺务实的,几乎没有同学会谈起父母的官职,她自己也尽量不把这些事说得太明白。
她说,要是一个人特别爱强调自己父亲是谁,反倒会被别人看不起。
刚开始写书的时候,她考虑到自己这个特殊家庭的背景,最初打算写写家里几代女性的故事,从外婆到母亲,再到她自己,可后来出来的第一本书还是写了个伟人,名字叫《翻开我家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
她提到原因,说还是因为伟人留给她太多精神财富。不过,因为没和伟人一起生活过,她只能靠回忆录和一些西方研究的书来了解他的点点滴滴。随着了解越深,她也越佩服伟人的眼光和胆识,觉得他身上有着超越普通人的地方。
此外,她还采访过一些老同志,从那些和伟人一起共事过的老一辈革命家嘴里听到的故事和对伟人的印象,也让她觉得自己和伟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了一些。
她还曾出版过一本名为《毛泽东箴言》的书,收录了伟人360条语录。她希望把伟人的思想精髓整理出来,让读者阅读起来更加轻松愉快。
她提到,这些箴言都是经过反复筛选自大量著作,她把那些政治色彩浓厚或者口号化的内容都删掉了,只留下那些普遍适用的真理,男女老少都能看懂,读起来也不费劲。
孔东梅说到家庭背景带来的帮助,她觉得大多算是虚的。要不是自己是伟人孙女,不可能那么容易受到如此多的关注,也不可能会有记者专程来采访她。
但实际上帮助也就那么点事,她挺坦然地表达了这个观点,毕竟没人会因为这个身份,直接拿出2000万给她投资。
在面对市场的时候,她和其他人没啥区别,只有提升自己够强,才能争得一席话语的份额。
对于创业的艰辛和挑战,孔东梅倒是挺淡然的,她表示自己挺喜欢这个过程,复出其实也是一种收获。在付出的同时还能得到别人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这让她感觉挺幸运的。
重要的还是,要自己是个能干事的人。
2009年的时候,她打算去台湾,顺便和蒋孝严见个面,主要也是为了看看那边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她提到,女人天生就喜欢买买买、逛逛街,而中国现在已经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自己再穿那些补缝衣服,反倒显得怪怪的。
那会儿,除了和蒋孝严握了个手,她还对蒋友柏这个也在创意文化产业忙活的人表达了敬意,提到蒋家子弟都挺看重靠自己努力上进的,这让她挺感动的。
接受采访时,她还提到对台湾的印象挺不错的,觉得在文化、教育和创意方面都比较领先,她也非常希望能到这边来拓展一下自己的业务。
蒋孝严其人
作为蒋家后人,蒋孝严的背景挺复杂的。他的父亲蒋经国是蒋介石的大儿子,跟他的母亲章亚若是在江西赣州认识并相爱的。到他和弟弟蒋孝慈出生六个月后,两家又从广西桂林搬回了江西的万安县。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蒋经国给蒋孝严的儿子起名叫蒋万安。
蒋孝严一直对自己家庭以及与江西的这份缘分和联系挺看重,背后其实体现的就是两岸那割不断的血脉关系。
他提到,自己参加过不少次“赣台会”,在1949年前到台湾之前,住得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江西南昌,差不多待了三年多。他小学一年级也是在那边上的。他还说过南昌话,至今还能骄傲地跟别人炫耀,自己会说南昌话,而且说得挺溜。
蒋孝严和孔东梅在两岸文创产业交流这块儿的想法挺相似的。他觉得江西的文化底蕴挺深的,文化资源也挺丰富的,“十二五”规划里还特别强调了文化创新,这就说明两边是完全有机会深入合作的。中华文化本就是两岸共同的财富,两岸也理应齐心协力,把背后的经济潜力一块儿挖掘出来。
他在两岸交流这块儿也帮了不少忙,比如推动两岸包机直航这事儿。
那会儿,他弟弟蒋孝慈在北京生了病,他想把弟弟接到台湾来治,打算从北京直飞台北。不过,和“陆委会”谈了挺久,他们都不同意,说不能破这个例。
为处理这个难题,2002年10月,蒋孝严提出了“台商春节包机直航”的点子,不少台商和台湾的航空公司都迅速表示了支持。
他也很快组了一支代表团前往北京进行访问,得到了国台办主任以及国家民航总局的认可,2003年顺利推动了包机事宜的实现。
关于自己的身世,蒋孝严还专门写过一本回忆录《蒋家门外的孩子》,讲述了自己历经60多年的光景才认祖归宗的经历。在重新踏入蒋家门之前,他一直跟着母亲姓章,这让他觉得挺羞涩的,决心要争取回父亲的姓氏。
1997年,蒋孝严受到浙江奉化溪口蒋氏家族的邀约,带着妻子和孩子一起回去走访了一趟。
蒋氏家族写信给他时提到,要想认祖归宗,先得祭祖。这事确实说得通,不过蒋孝严那会儿身居要职,在台湾有着严格的规定,政务官不能去大陆,所以祭祖对他来说变得挺困难。
直到2000年,他才算是终于齐心协力,和妻子、三个孩子,还有弟弟的老婆和孩子们一起回到大陆。蒋家的人对他的归来可热情了,许多人都说“早就该回来了!”
握手的背后
谈到孔东梅和蒋孝严握手的场景,确实让人感觉到其中满满的巧合和一份特别的谨慎。
那天,孔东梅作为大陆“文化教育交流团”的成员,在海协会副会长王在希的带领下,去拜访国民党中央,正巧遇到担任国民党副主席的蒋孝严也在迎接的队伍里。
两人本来也没怎么打交道,最先提出让他们合影的还是在场的媒体,看到这请求后,两人脸上的表情一时间变得挺尴尬的。
蒋孝严立刻询问吴伯雄的看法,王在希也向孔东梅做了个示意,这才两人一起握手拍了照。接着,吴伯雄和王在希又一块儿合影留念。
因为他的工作和伟人息息相关,孔东梅自然会对历史和过去那些事儿有挺深的思索。
被问到家族与历史关系紧密时,她表示自己还希望能保持客观,力求真实地展现历史,也不愿去炒作那些事情。她觉得,伟人的优缺点、对错无需她多加点评,历史自有它的说法。
她提到,年青人不要随便就把历史抹掉,美国不过两百年前的历史,但年轻一辈对林肯、华盛顿这些国家的大神级人物都挺熟悉,也挺自豪的。
我们拥有一段相当悠长的历史,可近代史的样貌却变得模糊不清,经常被人们忽略掉,真是挺令人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