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说,债市出事,比股市崩盘还要可怕。为啥这么说?你琢磨琢磨,股市就是个资本游戏,你赔了几十个点,有人还是赚的,但债市可不一样。它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基本盘,别说投资者,老百姓都得跟着遭殃。眼下这个全球债市局面,真是让人担心,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看着欧美这些老牌强国一个个挣扎、犯愁。
你想想,刚过去的八月份,法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下子窜到了2011年以来的新高,英国的长期债收益率一个劲儿攀升,日本同样刷新历史最高纪录。这些不是啥“小波动”,背后的杀伤力大着呢。其实大家心里敞亮,这波不是单单因为市场波动,而是财政压力叠加上再融资需求,一块爆发了。
9月,市场连口气都喘不上来,美国、日本都要发行长期国债,而欧洲一连串发债计划也排好队等着上场。你说市场能有多大肚量来消化这么多的“新债”?每家都想多借点,哪有那么多接盘侠,资金不是大风刮来的!
你别看西方央行的调调,“咱铁了心抗通胀,只要就业不倒,利率就不降。”说归说,干归干,老百姓、市场看的还是财政能不能扛住,你嚷再响也没用。只要国债收益率往上蹦,财政成本就疯狂增长,像法国、英国、日本这样的福利社会,财政那点窟窿越来越大,老百姓也不乐意加税,政客更不敢,花钱可是想着下届选票呐!拖到最后,央行嘴上一套,换来一地鸡毛,想硬撑也撑不下去了。
其实吧,降息不是给不给的问题,是迟早得服软的事儿——你嘴硬到啥时候?市场一通收拾你自己就知道了。
咱们再换个角度看,长期债券收益率飙升,直接提高所有人的融资成本,公司借钱办事贵了,老百姓买房贷款贵了,连政府自己都觉得新债利息比以前重得多。贷款贵了,投资就变慢,消费也缩手缩脚,刺激经济更别想有空间了。你别以为加几个点没啥感觉,这就是给经济加了紧箍咒,动弹不得。
嘴上谁都能逞能,真扛到实际操作,哪个央行能硬撑几轮?最难受的,还得说是日本。一面要考虑通胀加息,一面要负担美国那点“买单”的任务,还得保障国家那庞大的财政支出。日本改革几十年了,可财政规模没见缩小,债务反倒越滚越大。日本国债全世界排第一,融资成本稍有风吹草动,立马山崩地裂。
日本自己嘴硬说要控收益率,市场就是不买账,央行越压,市场反弹越狠。这么一来,日本要不得不把压力往外推。历史你翻翻,财政一紧,外部摩擦、挑事加剧概率就大。
再说美国,美债一直被称为“世界最安全资产”,但现在连这点信心都在动摇了。美债总规模堆得越来越高,可收入却赶不上债务增长速度,美国两个党天天掐架,财政改革指不上谁。美债风险溢价上升,外国投资者也得掂量掂量安全不安全,没有白送的好处。要是哪天美联储顶不住压力早早放水降息,那美债长期收益率就会继续猛涨,市场的震动可不是一般的“一波澜”那么简单。
现在我们看西方,一边喊着要稳汇率,一边还在搞啥竞争性贬值,特别是欧元、日元、英镑、韩元这票兄弟,都在暗地里做着自家小算盘,心思很纯粹:只要自家汇率能再低一点,出口更有竞争力,国内厂子能多卖点东西,就算多印点钱也认了。美联储这大佬也扛不住想“顺差”,隔三岔五地盯着国外收割。你说现在的格局,是谁都想把自家货币压低点,没人想着真心对谁好,否则自己就掉队了。所以和三十多年前的“广场协议”可不是一回事,那会儿是被动升值,现在是各国比着贬,谁贬得多谁抢市场。
这么一搞,人民币反倒成了意外赢家。以前很多人觉得,人民币得拼命守汇率,怕贬值影响金融安全,怕资本外逃,怕进口涨价。可是局势变了,世界乱一通,人民币反而成了“避险港”。为啥?说到底,有三个原因:
第一,中国没有主权债务危机。地方债虽然是个老大难,可最近化解进度比西方快多了,大水漫灌都能兜着,M2(广义货币)也没乱套,钱没胡乱发,金融体系风险在可控水平。
第二,中国现在是偏通缩,不是通胀。这给货币政策提供了巨大的回旋余地。别人都被高通胀困住,央行左右为难,中国反倒能放开手脚,搞点政策刺激不怕“火烧连营”。
第三,中国的产业政策和制度稳。世界这么一比,发现中国搞实业、科技、基建一点不含糊,上一茬的风险也挨个化解了。高端制造业新起来的那一批,都在往前冲。国际资金要找稳定锚,人民币就成最靠谱的。
所以,世界资本早就闻到点味道了。最近A股有点“不讲武德”地反弹,实际上是那些聪明钱,已经提前埋伏在政策、行情、通胀预期的“窗口”上,赌一把接下来中国可能会有“猛招”。普通人感觉不到变化,可高端玩家动手从来不讲迟疑。
市场讲的都是预期。虽然说真正的“通胀回归”行情,咋看也得等明年下半年。但市场资金提前押注,因为先埋伏有利润。A股这波抢跑,看似“无头苍蝇”,背后其实资金都冲着政策空间和人民币稳定去的。
话说到底,这场债市震荡,到底谁才是赢家?大致分几个路数:
欧美央行嘴再硬也架不住财政亏空,时间一长就露怯。欧洲、日本、英国财政窟窿太大,迟早得靠货币贬值修复;美国财政赤字连年攀升,也离不开货币宽松续命。到头来,搞来搞去,就是全球“钱”都不好使。
这局里,别人都是被迫卷进泥潭,而人民币却意外成了台面上的“主角”。不是中国自己猛冲,也不是突然冒起,是别人都退无可退,只有中国的金融、产业体系能撑场面,是整个国际资本都在寻找的“最后的港湾”。人民币以后怎么升值,就不是“要不要”,而是怎么稳住步伐问题。
换句话说,全球这场风暴,有人被卷下去了,有人漂上来了。欧美耗不起,日本挤不动,人民币却被推到了舞台中央。谁也没预料到,这一轮金融棋局的最大赢家,就是一直被低估的人民币。
这几年,国际主流媒体天天鼓吹“人民币会贬”,现实却一次次让他们打脸。市场嗅觉一点不差,聪明钱在哪,很快大家都明白。
总结一句话:这轮债市动荡,输家多,赢家少,但人民币走到这一步,靠的不是奇迹,是基本面和大势。局势就像大浪淘沙,能留下的都是硬家伙。这就是全球市场的新局势,你信也好,不信也罢,时间会证明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