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您好!请问您在婚恋网上留的信息还有效吗?”“啥?我都快70了,还找对象?”电脑前的老王一边练着五笔,一边愣住了。电话那头自称是婚介所的女士,说得一本正经,可这场景怎么看怎么离谱。家里老伴在厨房切菜,听见动静探出头:“不会又是骗子吧?咱俩天天上老年大学,你哪有空瞎折腾!”两口子对视一眼,都笑出了声。但转念一想,这事可真不简单——自己的信息咋就成了别人的生意?
说起来,现在人们最怕什么?不是钱包丢了,而是个人信息像大白菜一样被倒卖。这不,2025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披露,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3亿,其中超过45%的老人表示曾收到过类似推销或诈骗电话。不光如此,北京大学老龄研究所还指出:每10位老人中,就有4位因个人数据泄露而遭遇骚扰。
其实像王叔这样的事儿,在社区里并不少见。隔壁张阿姨前阵子也碰到过,有人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说她养老金账户异常,要她赶紧提供身份证号和验证码。幸亏阿姨警觉,“你要再多问一句,我就报警!”结果对方立马挂断。这些套路花样百出,但核心就是一个字——骗!
有人说:“哎呀,这点小事,不理他不就完了吗?”话虽这么说,可问题没那么简单。一方面,很多老人防范意识弱,一旦上当损失惨重;另一方面,这种无孔不入的信息泄漏,让大家生活得提心吊胆。《民政部白皮书》显示,仅去年全国因电信诈骗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亿元(国家统计局核准),其中银发族受害比例逐年攀升。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些所谓“服务”,打着关爱旗号,却实则浑水摸鱼。有的公司甚至买通黑市渠道,大批量获取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等敏感资料,再通过精准营销进行骚扰。“国务院适老化改造补贴申领指南”百科词条中明确提醒:凡涉及资金、身份验证等环节务必谨慎核查来源。
当然,也不能全怪技术进步带来的麻烦。关键还是监管不到位,有缝隙才有猫钻进来。今年初某地警方侦破一起特大非法贩卖公民信息案,被抓获嫌疑人大多盯准独居、高龄群体下手。他们靠收集网络残留数据,把原本私密的信息变成牟利工具。这背后,是法律执行与社会监督双重缺位留下的隐患。
那我们普通人能做什么呢?首先自己要提高警惕,不随便透露身份证、银行卡等重要资料;其次遇到陌生号码不要轻信,更别被天花乱坠的话术迷惑。如果实在拿捏不准,可以拨打12321举报平台求助。此外,多关注社区组织和政府部门发布的防骗知识讲座,比如最近流行的一种“小区反诈课堂”,效果还挺不错。据2025年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每参加一次线下宣讲活动,长者被骗概率下降约20%。
回头看开篇那个荒唐电话,其实折射的是整个社会对银发群体数字安全保护的不够用心。一通莫名其妙的相亲邀约,也许只是个笑谈,但如果放任这些灰色产业链滋生蔓延,那明天可能就是更多人的噩梦。所以啊,与其坐等别人帮忙擦屁股,不如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抓起,把好个人隐私这道门槛,让那些“不速之客”吃闭门羹!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如果你的父母也接到了这种奇葩推销或者骗局,你会选择袖手旁观还是主动帮他们支招防护呢?对此你怎么看?
#百家号银发科技#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