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崩!从万元神话到800元现实,炒家哭晕:现在连问的人都没有了

 产品展示    |      2025-10-07 18:03

朋友小雨前两天在群里发了个哭脸表情包,跟着一句话:"别问了,问就是血亏。“她手里还压着三整盒Labubu没出手,按现在的行情,至少要亏好几千。就在两个月前,她还在朋友圈晒图炫耀:"隐藏款'本我',一个就能卖过万。"现在呢?869元包拆出手。

这不是个例。打开某鱼搜“Labubu”,满屏都是降价出售的信息。有卖家直接挂出"亏本清仓",评论区却冷冷清清。最扎心的是那句话:"现在不是收不收货的问题,是根本没人接盘。"

2025年6月19日,“LABUBU价格崩盘”这个话题直接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一。根据潮玩二手交易软件“千岛”的数据显示,Labubu3.0整盒成交价格暴跌45%,隐藏款“本我”价格跌幅超过38%。这个跌幅,放在股市里都算是灾难级别了。

我们来看看具体的数字。Labubu 3.0整盒(6个盲盒)的回收价,从补货前的1500到2800元,骤降至650到800元,跌幅超过60%。要知道,这种整盒的原价才594元。也就是说,那些高价囤货的人,现在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更惨的是那些职业黄牛。据多方消息显示,有黄牛因为高价囤货后遭遇价格崩盘,单日亏损超过5万元。想象一下,一天时间就亏了普通人大半年的工资,这种心情恐怕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

这场"雪崩"来得很突然,根源在于泡泡玛特官方的一次大规模补货。6月18日下午开始,泡泡玛特官方商城小程序多次弹出相关商品的补货通知,天猫官方旗舰店、抖音潮玩直播间等渠道也开始大量放货。原本稀缺的商品瞬间变得不那么稀缺了,价格自然就扛不住了。

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朋友老张是个资深潮玩爱好者,从Labubu刚开始火的时候就在关注。他告诉我们,最夸张的时候,一个隐藏款"本我"能卖到1万多块钱,是原价的十几倍。"那时候真的是有钱都买不到,每天都有人在群里求购。"

可是现在呢?老张说,同样的隐藏款,在二手平台上800块都没人要。"市场情绪变化太快了,前几天还有人问我要不要出手,现在连问的人都没有了。"

这种现象其实并不意外。我们回过头看,Labubu这波爆火始于2024年4月,当时韩国女团BLACKPINK成员Lisa在社交媒体上多次展示Labubu挂饰,引爆了东南亚市场。到了2025年,这种热度传导到国内,一时间人人都想要一个Labubu。

热度起来了,资本也就闻风而动。泡泡玛特的股价从2024年初的16.8港元,一路飙升到2025年6月12日的283.4港元,涨幅接近17倍。3800亿港元的市值,让泡泡玛特成为了港股市场的"当红炸子鸡"。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Labubu价格崩盘,泡泡玛特的股价也开始跳水。6月19日,股价大跌5.33%;6月20日更是大幅低开6.19%。短短几天时间,泡泡玛特的市值就蒸发了超过500亿港元。

更有意思的是时间节点。2024年4月Labubu开始破圈,泡泡玛特的股东和高管就在2024年5月开始大规模减持。到了2025年5月,早期投资方蜂巧资本更是直接清仓了1191万股,套现22.67亿港元。这种"精准卡点"的操作,不得不让人佩服资本的敏锐度。

创始人王宁也没闲着。2024年10月,他减持了2170万股,套现约15.62亿港元。首席运营官司德也减持了210万股,套现1.51亿港元。大家都在忙着兑现,只有散户还在接盘。

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了郭麒麟在泡泡玛特年会上的那句话:泡泡玛特是"境内最大的博彩公司"。虽然是调侃,但仔细想想,还真有几分道理。

华尔街的分析师们也开始改口了。摩根士丹利直接把泡泡玛特从重点关注股票名单中剔除,晨星公司的分析师更是直接给了泡泡玛特2星评级,认为公司公允估值应该只有164港元,比当时的交易价格低25%。

理由也很简单:泡泡玛特的IP"寿命较短",缺乏像迪士尼那样的深厚护城河。Labubu虽然火了,但这种火热更多是建立在稀缺性和炒作之上,而不是真正的内容价值。

我们从市场反应也能看出端倪。6月17日,A股的IP经济概念股也跟着受影响,哈尔斯跌停,柏星龙跌超10%,萃华珠宝、元隆雅图跌超8%。市场的联动反应说明,大家对整个潮玩行业的可持续性都产生了质疑。

说到底,这场Labubu的"雪崩"暴露了潮玩市场的一个根本问题:过度依赖稀缺性营销。当一个产品的价值主要建立在"买不到"的基础上时,一旦供应跟上,价格崩盘就是必然的结果。

李佳琦在直播中的一句话很有代表性:"LABUBU的正版产品现在货特别少,建议大家可以稍微等一等,没有必要加钱买。"这句话在当时还能稳住市场情绪,但官方一补货,什么都变了。

我们身边也有理性的声音。朋友小李从一开始就没参与炒作:"这种东西本来就是个玩具,凭什么卖几千块?现在价格回落了,反而更正常。"她说得对,当大家都在追求十倍、百倍收益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商品本身的价值。

现在的情况是,那些真正喜欢Labubu的消费者反而受益了。官方补货后,他们终于能以合理的价格买到心仪的产品,不用再被黄牛"收割"。从这个角度看,价格回归理性对市场是有好处的。

泡泡玛特显然也意识到了问题。6月13日和14日,他们在上海和北京开设了独立珠宝品牌POPOP的首店,试图通过多元化来摆脱对单一IP的过度依赖。王宁也多次表达要成为"中国迪士尼"的愿望。

可是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迪士尼之所以是迪士尼,不光在于拥有海量独家IP,更在于通过电影、游戏等内容形式,给旗下IP赋予了"故事感"和生命力。而泡泡玛特目前的IP,更多还是停留在外观设计层面,缺乏深层的文化内涵。

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潮玩经济市场规模为1689亿元,同比增长40.63%,预计2029年将达到3098亿元。市场空间确实很大,但能不能把握住,就看各家公司的真本事了。

这次Labubu价格暴跌,对整个行业来说可能是件好事。它让市场重新审视什么是真正的价值,什么是虚假的繁荣。那些只会炒概念、蹭热度的玩家可能会被淘汰,而真正专注产品和用户体验的公司则有机会脱颖而出。

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件事的启示也很明显:不要被短期的热度蒙蔽双眼,理性消费才是王道。喜欢就买,不喜欢就不买,没必要把消费品当成投资品。毕竟,最后买单的总是我们自己。

从万元神话到无人问津,Labubu的这次"过山车"经历,给所有人上了一课。市场有多疯狂,跌落就有多惨烈。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赚到钱的可能只有那些提前离场的资本,而跟风的普通人,往往成了最后的接盘侠。

你觉得这次Labubu价格暴跌是市场回归理性,还是泡沫破裂的开始?你身边有没有朋友在这波潮玩热潮中赚到钱或者亏了钱?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历,让我们一起理性看待这个变化莫测的消费市场。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