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新加坡现身,山东舰7月香港开放背后的较量
滨海湾码头那天湿热得让人喘不过气,英国“威尔士亲王”号的灰色舰体停在水面上,米字旗飘着,有点旧电影里的殖民味道。说实话,这种场景放在二十年前,大概会被当成什么历史轮回的暗示。但现在看着就像一场过时的仪式。F-35B战斗机整齐地摆着,不过据说有架飞机还没撑到新加坡,就提前落地印度了。
旁边还有挪威、加拿大跟来的护卫舰,一起组团凑数——圈里老兵私下都爱拿这事调侃,说皇家海军现在打远洋巡游全靠朋友帮衬。要不是挪威三艘船撑场面,这支编队主力怕是连个排面都勉强。
同一天,北京那边一纸公告批下来,“山东”号要去香港,还要开放给市民参观。这消息出来后,朋友圈和微信群里炸开锅。一万个名额几个小时抢光,不少退役兄弟感慨,以前哪见过这种阵仗?2017年辽宁舰来港时还没这么火爆,那会儿我一个发小带孩子排了半天队才摸到甲板,今年直接拼手速。
时间点很巧。“威尔士亲王”号计划6月30日离开新加坡,然后北上南海。而山东舰7月3日准时出现在维多利亚港西锚地——珠江口正门口的位置,从中环坐接驳船过去,要穿过半个维港才能登船。这锚地以前是英军常用,现在成了解放军展示肌肉的新舞台。有圈内人笑称,这叫“熟门熟路”,只是换了主人而已。
讲真,在英国媒体眼里,中国这波安排多少有点挑衅意味。《每日邮报》上的理查德·丹农写得挺嗨,说伊丽莎白女王级能压制中国三航母编队,还把自己捧得快飞起来了。但现实咋样?皇家海军水面主力就剩两艘航母、六艘驱逐舰和十三条护卫艇,好几条都快退休,去年还因为机械故障差点出不了门。这次能拉出这么大阵仗,全靠临时救火和国际友谊的小船兜底。听说他们内部报告早就在抱怨训练不够、专业掉线,有些岗位甚至招不到合格的人,新兵蛋子越来越多。
再看装备细节,“威尔士亲王”号满载也就24架F-35B,对比美帝或者咱们自家003型(虽然暂未服役),空中力量差距明摆着。更别提动力系统动不动闹脾气,上次北约演习就是这样临阵掉链子,被迫让位给它兄弟姐妹顶班。如果按圈内人的话讲:这玩意儿是真不能硬刚,只适合秀秀存在感罢了。
反观山东舰这一趟,可不仅仅是走流程。据日本防卫省数据统计,从5月底到6月底,中方双航母编队在菲律宾以东高强度协同训练,总共完成1000余次起降操作,其中单日最高纪录30余架次。从战术层面这种密集起降对保障分队压力极大,需要后勤油弹补给、机务维护、电磁弹射系统全部联动才行。有时候夜间飞行员下甲板喝口热茶手都是抖的,但大家嘴上从不服软——谁让这是今年最重要的一课呢?
顺便插一句,现在南沙三岛已经部署鹰击-18反舰导弹,无论你从哪个方向闯进来,都逃不过岸基雷达锁定,再加上海上055万吨大驱与052D导弹驱逐巡逻防线,以及火箭军随时待命的东风系列反航母弹道导弹……整个南海局势表面平静,其实暗流涌动。不止一次听现役哥们吐槽:“只要外军敢进监控区,我们的信息通报比推特更新还快。”
有人问,为啥非选这个时间节点公开山东舰?其实答案挺直白:既然昔日殖民者又想刷存在,那咱们干脆把主权亮出来,让所有人看看新时代中国海军是什么样子。当年英美联合远东司令部统治亚洲沿岸,如今却只能靠组团刷纪念活动混脸熟。一位老参谋曾经悄悄说:“等你真正站在维港望出去,你才明白什么叫时代变迁。”
还有个冷知识,不少资深装备迷每逢重大开放都会自带测距仪或小型无线电监听设备,据说只为现场捕捉信号参数和雷达频段变化。今年不少年轻学生也加入猎奇行列,他们喜欢围观歼-15挂载状态,还有人为争取签名版纪念帽专程通宵排队,比追星族还疯狂一点……倒让我想起小时候翻杂志幻想自己能摸一次现代化巨兽,如今倒成寻常体验,有些羡慕这些00后啊!
至于舆论风向,其实国内外各唱各调。有海外分析师依旧坚持认为“中国忌惮西方蓝水力量”,但懂行情的人心知肚明,两国之间最大区别不是技术堆叠,而是谁更适应21世纪的新规则。从信息化作战体系,到综合保障能力,再到心理攻防博弈,每一步棋都不像表面的那么简单粗暴。有时候觉得网络讨论太吵,还不如晚上去码头溜达,看灯光下庞然大物安静漂浮,更容易理解那些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吧?
偶尔也怀疑,是不是我们太容易陷入“大国竞赛”的叙事怪圈,但转念一想,每当类似事件发生,总有人需要用行动证明立场,否则历史书上的名字终究会被淡忘。今年夏天香港天气潮湿,一万张票背后,是普通市民对国家安全感认同,也是无数幕后工程师熬夜赶工造出的成果。如果非要找一个结尾画龙点睛,我宁愿记住那个凌晨五点半站岗的小伙,他脚边是一杯泡好的速溶咖啡,上衣袖标还是去年参加西太演训留下来的印记——总归有人守在那里,无论世界怎么变换频道。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军事建议或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