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方商业卫星在西藏日喀则机场捕捉到多架攻击-11隐身无人机的部署影像。 这座海拔3800米的高原机场距离中印边境仅140公里,攻击-11的现身标志着全球首款飞翼布局隐身无人攻击机已进入实战化部署阶段。 美军媒体《战区》指出,这一动作意味着中国在隐形无人机领域已超越美国,而印度北部的重要目标此刻正暴露在攻击-11的打击半径之内。
隐身设计的革命性突破
攻击-11采用无尾飞翼气动布局,机身与机翼完全融合,没有垂直尾翼和平尾等突出结构。 其进气道设计在机背上方,呈S形弯曲,避免雷达波直接照射发动机叶片。 尾喷口经过扁平化和锯齿状处理,有效抑制红外信号。 这些设计使其雷达反射截面积仅为0.001平方米,相当于一只麻雀的大小,远低于印度装备的苏-30MKI战斗机(雷达反射截面积约10平方米)。
机腹两个内置弹舱可携带8枚GBU-39小直径制导炸弹或2枚1000公斤级激光制导炸弹。 动力系统采用一台涡扇-13无加力涡扇发动机,巡航速度达0.9马赫,作战半径超过1500公里。 从日喀则机场起飞,攻击-11可覆盖印度北部包括提斯浦尔空军基地、阿萨姆邦导弹阵地在内的关键目标。
高原环境下的实战测试
日喀则机场海拔3800米,空气含氧量比平原低40%,昼夜温差超过25摄氏度。 这种环境对飞行器的发动机功率、材料耐寒性和电子设备稳定性构成严峻挑战。攻击-11在此部署旨在测试长期高原作战能力,此前解放军已在该基地轮驻过歼-20、无侦-7等机型,形成了一套高原装备验证流程。
卫星影像显示,机场停放的3架攻击-11中,两架采用解放军现役灰色涂装,另一架覆盖红棕色保护罩,表明其处于不同测试阶段。 与攻击-11同时出现的还有无侦-7高空侦察机和彩虹-4无人机,三者可能正在演练协同战术:无侦-7负责高空侦察、彩虹-4持续监视、攻击-11执行突击任务。
对印度防空系统的压制优势
印度在边境地区部署的S-400防空系统理论上具备反隐身能力,但其雷达对攻击-11的有效探测距离大幅缩减。攻击-11的隐身特性迫使印军雷达不得不延长开机时间,从而增加暴露风险。 若印军减少雷达活动,又可能无法及时发现低空突防的无人机。
印度主力预警机A-50EI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有限,而苏-30MKI和“阵风”战斗机需要抵近拦截,极易遭到伏击。 攻击-11曾在中国近年演习中模拟穿透三层防空网,并在模拟舰艇甲板上精准标记打击点。
与有人战机的协同作战
攻击-11可作为歼-20S双座隐身战斗机的“忠诚僚机”。歼-20S在后端指挥多架攻击-11,形成“有人机+无人机”集群。 这种模式下,攻击-11利用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光电系统前沿侦察,将数据实时回传,由歼-20S决策打击目标。
解放军在2022年组建了首支攻击-11部队,2024年已形成初始作战能力。 此次高原部署进一步验证了其全地域作战可靠性。 与美军已终止的X-47B项目相比,攻击-11的快速列装凸显了中国在无人作战平台领域的务实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