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现在这世道,什么玩意儿最能让人上头?
不是股市里那几条红红绿绿的K线,也不是币圈里那一夜暴富的传说。你猜怎么着?是黄金。对,就是你姥姥压箱底的、你以为只有大妈们才抢购的、那个黄澄澄、沉甸甸的老古董。
双十一这天晚上,我朋友圈里哀嚎一片。不是没抢到便宜的卫生纸,也不是心水的球鞋瞬间被秒光,而是一帮平日里喝着手冲咖啡、聊着NFT的体面人,为了个叫“老铺黄金”的牌子,抢得头破血流,结果连个金渣都没摸着。
这事儿就有意思了。
老铺黄金这牌子,讲究。玩的是个“古法”,是个“传承”,价格嘛,自然也是相当的“传承”,一口价,不按克重卖,一个吊坠顶你几个月工资是常态。可双十一,人家破天荒地搞了个满千减百,算下来就是九折。在现在金价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蹿的节骨眼上,这九折,简直就跟白捡一样。
于是乎,一场本来属于消费主义的狂欢,硬生生被搞成了一场华尔街式的多空大战。八点钟发令枪一响,我那几个朋友,有的开了俩手机,有的发动了全家老小,那架势,比当年抢春运火车票还虔诚。结果呢?一秒钟。就一秒钟。什么金刚杵、什么玫瑰花窗,页面一刷新,灰色的“缺货”俩字,啪叽一下,直接糊在了他们脸上。
心碎了一地。
但更让人心梗的还在后头。几乎是同一时间,在那个什么都卖的二手平台上,那些刚刚“秒空”的宝贝,齐刷刷地出现了。标题整齐划一:“全新老铺,改地址出”。价格呢?官方打九折,他们卖九五折。
我朋友给我算了一笔账,一个两万多的麒麟吊坠,黄牛这一买一卖,动动手指头的功夫,一千二百块钱到手。比我辛辛苦苦码一天字挣得可多太多了。
你说气不气人?当然气人。评论区里,大家伙儿骂成一片,说黄牛不得好死,说“饿死也不从黄牛手里买”。
可骂归骂,你有没有琢磨过,这事儿的关键在哪儿呢?
问题不在于黄牛有多可恨,而在于这游戏规则,从一开始就给他们铺好了红地毯,甚至还递上了香槟。
你看老铺这个操作,叫“预售”。啥意思?就是你现在付了钱,东西得月底才给你发。这中间,隔了十天半个月。这时间差,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是等待的煎熬;可对黄牛来说,这简直就是天堂般的“无风险窗口期”。
他们用脚本、用科技,先把货扫光。然后挂到二手平台,悠哉悠哉地钓鱼。有人上钩了,他就改个地址,把官方的货直接发给你,空手套白狼。要是到发货前都没卖出去呢?简单,点一下“退款”按钮,钱就回来了,一毛钱损失都没有。
这不叫投机倒把,这叫无风险套利。这盘生意,稳赚不赔。你换你,你干不干?
所以啊,别光骂黄牛。这事儿就像一片土地,本身就长满了能喂饱投机者的养料,黄牛不过是闻着味儿过来的苍蝇。平台和品牌方,难道就真的一点都不知道?他们可能比谁都清楚。这种“秒空”的盛况,这种“一物难求”的稀缺感,本身就是最好的营销。话题度有了,品牌价值也显得更高了。至于最后这金疙瘩落到了谁手里,他们或许,压根就不在乎。
更有意思的,是这群人里头的另一拨“神仙”,他们不为赚钱,只为“攒积分”。
是的,你没听错。花几万块钱抢个东西,平价转手,图啥?图那个会员积分。在老铺的体系里,消费个几十万,你就能成金卡、黑金卡会员,以后买东西能常年打折。
这操作,一下子就把这事儿从单纯的买卖,拉到了一个新高度。它说明啥?说明消费本身,已经被玩成了一场养成类的网络游戏。
我们不再是单纯地“购买”一个商品,我们是在“攻略”一个品牌。攒积分、升等级、解锁隐藏福利……我们沉迷于商家设计好的升级打怪路径,享受着那种“薅到羊毛”和“占了便宜”的虚拟快感。那个金葫芦本身是什么,可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操作,我的“账号等级”提升了,我在这个消费游戏里,又领先了别人一步。
这才是最细思极恐的地方。当一个实实在在、能避险、能保值的黄金,都被玩出了网络游戏的味道,你觉得我们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是真实的?
说白了,无论是倒卖赚钱的黄牛,还是平价赚积分的“玩家”,他们本质上都是一类人:极其聪明的“系统套利者”。他们不关心产品本身的故事和价值,他们只关心系统里的规则和漏洞。他们把消费主义的逻辑,玩到了极致。
而我们这些老老实实等着八点钟,用自己发抖的手指去点击购买的普通人,反而成了这个游戏里最“笨”的玩家。我们还天真地相信,这是一个拼手速、拼运气的公平竞赛。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老姜我今天是不是有点悲观了?
恰恰相反。我反倒觉得,这事儿是个绝佳的观察窗口。
它告诉我们,现在的经济环境,或者说大家伙儿的心态,到底是个什么样。
为什么大家疯抢黄金?不是因为我们突然集体爱上了这种有点“土”的审美。而是因为内心深处的那份不安。手里的钱,放在哪儿都不踏实。股市像过山车,基金绿得人发慌,房子嘛,呵呵,不提也罢。看来看去,好像也只有这黄澄澄的玩意儿,几千年来,不管王朝怎么更迭,它都是硬通货。
抢黄金,抢的不是饰品,抢的是一份虚无缥缈的安全感。
而黄牛的存在,又把这份对安全感的渴求,赤裸裸地变成了一场金钱的游戏。他们就像一群秃鹫,能最敏锐地嗅到人群中焦虑的味道,然后扑上去,撕咬下一块利润。
一个想寻求安稳,一个想利用这份寻求来牟利。两者一拍即合,共同上演了这场双十一的魔幻大戏。
那么,破局的办法是啥?
很简单,也很难。就像评论区里那些清醒的网友说的:“大家都不买,看他怎么办。”
只要需求端一冷静,黄牛手里的货就成了烫手的山芋。他们要么选择砸在自己手里,要么就得退单。只要退单的人一多,库存不就又放出来了吗?
这道理,三岁小孩都懂。可做起来,比登天还难。因为这需要所有人达成一种“集体理性”。但在“我再不买可能就更贵了”的恐慌情绪面前,在“万一别人都买了就我没买”的FOMO(害怕错过)心态面前,“集体理性”脆弱得就像一张纸。
总会有人忍不住,总会有人愿意多花那几百一千块,去买一个“确定性”。
所以,你看,这事儿绕来绕去,最后又回到了人性的老问题上。贪婪、恐惧、侥幸心理,这些东西,才是黄牛们真正的“科技与狠活儿”。
我就说到这儿吧。至于老铺黄金,经此一役,怕是做梦都要笑醒了。他们什么都没做,就看着一群人为他们的产品打得不可开交,免费上了一轮又一轮的热搜。
这才是骨灰级的玩家。
这事儿你怎么看?要是你,会加钱从黄牛手里买那份“心头好”吗?评论区聊聊呗。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