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协的选帅风波终于迈入关键阶段了,这次的主角竟然是本土教练。在经历了漫长的选帅拉锯战后,国足主帅的候选名单竟然从一片“崇洋”的外教阵容,意外转折到了邵佳一和李国旭两位本土教头之间,这可真让人琢磨不透。
这份三人名单已经提交上级部门,距离最终拍板可能只剩几天时间。而李霄鹏也在候选之列,不过他目前似乎处于不占优势的“陪跑”状态。这场选帅竞赛的主戏,基本上就是邵佳一和李国旭之间的较量。
其实吧,回头看看中国足协这个选帅故事,情节堪称跌宕起伏。刚开始那会儿,足协满心想着一定得请洋帅来撑场子。候选名单上写的清一色是欧洲知名教练——啥加西亚、阿隆索,还有其他叫不上名但履历看起来也挺亮眼的外教,大家都觉得非“进口专家”不可。但这事吧,就是高开低走,现实狠狠浇了一盆冷水。原来,外教不仅要价高,还不一定管用。年薪上限就设那么死(150万欧元封顶),搞得一些资历稍浅的外教犹豫不决,顶尖的外教根本不搭理。这波操作吧,说不上“甭提了”,但确实也让选帅的事情变得越来越被动。
再加上时间紧迫,11月的国际比赛日眼看就到头了,国足连个主教练都没着落,国际热身赛和集训都还没定下来。以前大家都没意识到这赛程安排有多紧张,现在看足协这“慢三拍”的工作节奏,估计没少挨高层催吧?这次不得不转向土帅,既是现实问题逼出来的,也是长期思考后觉得本土人选未必会比外教差。
那为啥邵佳一和李国旭这俩人这么“受宠”呢?咱慢慢琢磨。邵佳一吧,别提他那德甲经历了,2002年世界杯也没少露脸。这人有一种特别能“拿捏”民众信任感的国际化气质,对现代足球战术理解得那叫一个深刻。他扎根青岛西海岸队两年,每年都能保级成功,今年虽然成绩一般(联赛第9,37分),但他的执教理念给人感觉就是有想法、有坚持。他主打德国式高位逼抢战术,结合中国球员的技术特点,有创新也接地气。哦邵佳一身边还有个德国教练毛雷尔撑场子,球队视频分析做得特别细致,要说技术储备,青岛队可能值得吹一阵。
李国旭就是另一种风格了。这人吧,有点像那种喝一口小烧酒就能吆五喝六谈正经事的东北管家型。他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资源整合能力,从中冠到中甲再到成功冲超,这三年三级跳硬是给整出来了,叫人服气。他最近两年中超成绩虽说谈不上亮眼,但球队丢球率极低。今年7月的时候,他还拿了一回月最佳教练奖,原因就是队伍硬是一球没丢。大连英博的条件说实在话不算好,他能搞成这样,说明人家用功、脑袋活。这人还有个习惯,就是每周研究5场英超比赛,书面战术学得明儿明儿的,听说他球员们特别佩服这点。
说个题外话吧,这次选帅也让人重新思考“中国足球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头”。以前总觉得请外教肯定就行,毕竟洋帅自带光环呀,理念先进。但这几年往回捋一捋成绩单,外教水土不服的大坑不是一次两次了。外教固然有战略大局意识,但对中国球员性格、环境和资源分布理解压根不到位,经常带一个赛季就“崩”了。而本土教练的成长环境在改善,特别是那些既有国际化视野,又能脚踏实地深耕中国足球的技术型人才,比如邵佳一这种有留洋背景的人,或者像李国旭这种特别擅长现场随机应变的人,大家对他们的期待也变得真切起来。
当然了,选帅最终怎么定不是光靠优势说了算。就算邵佳一或者李国旭上任,他们得面对的压力也非常大。本土教练的“威信困境”一直是个问题,有球迷直言土帅的资历和经验都还“嫩”,颜面不够。邵佳一的执教经验只有1.5个赛季,李国旭也只是刚满一个中超赛季,这资历放眼亚洲范围确实没啥优势。但另他们又是土帅里最有潜力的一批人,尤其是邵佳一,他以前公开说过,“执教国足是自己的终极目标”,这话挺动情,也打动了不少铁杆粉丝。
这个选帅结果可能会成为中国足球的分水岭。选土帅其实是一个更长远的押注,本土教练更可能关注培养整个足球体系,而不是简单地追求眼前的成绩。这种引导方向的能力,对眼下正处于新一轮世界杯周期的国足来说可能极为重要。
从另一个视角来土帅上任可能是国足触底反弹的机会。就像日本队主帅森保一的成功经验,土帅并不是不可能啃下硬骨头,只要给他们时间和资源,他们同样可以带领球队完成转型。
最终选帅的答案现在还没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邵佳一还是李国旭,这一次都象征着一场关于中国足球未来的审慎押注。总之吧,让人犯嘀咕,这事到底怎么收场,可能还得等到11月,咱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