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咖啡圈炸开锅了——星巴克悄悄把中国业务60%的股份卖给了博裕资本,成交价40亿美元。消息一出,很多人懵了:曾经白领追捧的“第三空间”,怎么突然就混不下去了?
这事儿说来有意思。星巴克1999年进中国,一度是高端生活的象征,连故宫里都开过店。巅峰时期国内门店超8000家,堪称咖啡界“洋一哥”。可这两年画风突变,销售额连续下滑,去年三季度甚至跌了11%。美国人嘴上说“市场竞争激烈”,其实潜台词就仨字:打不过了。
价格战才是照妖镜
以前觉得星巴克三十多块的拿铁是常态,直到瑞幸、库迪掀了桌子。9块9、8块8的咖啡满街跑,外卖平台再补贴一把,消费者直接喝上2块9的冰美式。这价格星巴克怎么跟?它门店大、装修贵,主打“慢体验”,成本摆在那儿。降价?等于自断经脉。
但更狠的是本土品牌的扩张速度。瑞幸丑闻后居然逆袭,现在国内门店2万6千家,是星巴克的3倍。库迪更疯,半年狂开6000家店,直接贴脸打。星巴克过去讲究“精准选址”,现在被卷得只能往三四线跑,但下沉市场更认性价比,星巴克那套玩不转。
星巴克不是没挣扎过
2024年新CEO上任,砍掉北美100家店、裁员1100人,全球重组花了10亿美元。可2025年财报还是难看:营收微涨5%,净利润暴跌85%。中国区同店销售勉强增2%,客单价却降7%。说白了,消费者要么跑去便宜品牌,即便来星巴克也只点特价品。
更扎心的是,2022年瑞幸市占率就反超了星巴克(6.1%对5.6%)。有人曾觉得瑞幸、库迪打架和星巴克无关,结果价格战打久了,消费者突然醒过味儿:咖啡这玩意儿,凭什么卖那么贵?
洋品牌的通病?
星巴克不是孤例。汉堡王在中国1400家店,单店年收入才40万美元,不到韩国店一半。加盟商和总部常年扯皮,扩张慢半拍。反观肯德基,早就搞出豆浆油条本土化;麦当劳被中信收购后,也学会推爆款套餐。洋品牌放不下身段,迟早被教做人。
现在星巴克终于低头,部分冰饮降价5元、发直播优惠券。但这点让步够吗?当咖啡变成日常快消品,故事讲得再美,不如价格牌实在。这次卖股份,说是“引入战略投资”,实则断臂求生。
老邓点评:
咖啡战场早变天了。以前星巴克代表身份,现在年轻人要的是“便宜又凑合”。瑞幸们能赢,不光靠低价,更是吃透了中国节奏:开店快、补贴狠、手机一点直接带走。星巴克输得不冤——时代变了,端着架子赚钱的日子过去了。下一步,就看博裕资本能不能帮它“接地气”。要是还守着三十块的咖啡不放,下次上头条,怕是撤出中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