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了!以色列怒怼英法,叫嚣让巴勒斯坦人在伦敦巴黎建国,引发退场抗议

 新闻动态    |      2025-08-05 22:15

加沙的情况有多糟,估计关注新闻的人都心里有数。

联合国发了那么多报告,照片视频也传得满天飞,可真正愿意站出来说句硬话的西方国家,之前真没几个。

这次英法突然硬气起来,说要在九月份联合国大会上承认巴勒斯坦国,条件是以色列得停火、开放援助通道。

英国首相斯塔默还列了具体要求,允许联合国恢复援助、不吞并约旦河西岸、同意停火,少一样都不行。

法国总统马克龙也跟着表态,这架势看着是来真的。

要我说,这转变背后肯定有原因。

欧洲的民意调查摆在那,法国、德国、丹麦支持以色列的人也就四分之一、英国不到 18%,意大利惨,才 9%。

反过来,对以色列政策感到愤怒的人,在好几个欧洲国家都超过六成。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政府再想装聋作哑,怕是也顶不住压力了。

面对英法的施压,以色列议长奥哈纳的回应堪称 "炸裂"。

他说既然英法那么想让巴勒斯坦建国,不如直接让他们去伦敦、巴黎建。

这话一出口,伊朗、巴勒斯坦、也门的代表当场就走了,连一些欧洲代表也跟着退场,场面别提多尴尬了。

让人无语的是,会议前伊朗议长展示加沙遇害童的照片时,奥哈纳不仅不回应,反而放了段伊朗议员喊口号的视频,摆明了想转移话题。

这种避重就轻的做法,很难不让人觉得他们心里有鬼。

说起来,以色列这种操作也不是头一回了。

去年国际劳工大会上,他们的代表一上台,会场一半人都走了。

这次故技重施,只能说明他们根本没把国际社会的看法当回事。

稍微了解点历史的都知道,以色列当年建国,就是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硬生生划出来的。

那时也没跟当地人商量,阿拉伯世界都懵了。

现在靠着武力和老美支持,占了大片土地还不满足,居然让巴勒斯坦人去欧洲建国,这不是欺负人吗?

看看那些历史地图就清楚,巴勒斯坦的土地一点点被蚕食。

加沙那两百多万人,被挤压在那么小的地方,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

以色列嘴上不说,做法却很明显,就是想通过各种手段把人逼走,好独占这片土地。

这种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的逻辑,估计也就他们自己能接受。

国际社会再怎么批评,他们总能拿历史上的苦难说事,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

可受害者变成加害者的时候,再提过去的苦难,就显得格外讽刺了。

以前西方国家对以色列支持,尤其是北约国家,基本是无条件站边。

可这次英法带头施压,德国也开始呼吁停火,荷兰直接,把以色列高官列为 "不受欢迎的人"。

这说明什么?

西方内部不是铁板一块,越来越多人看不惯以色列的做法了。

连老美也有变化,盖洛普调查显示,支持以色列的老美人只有 46%,是 25 年来最低的。

同情巴勒斯坦人的倒涨到 33%,创了新高。

要知道老美可是以色列最硬的后台,连后台都开始松动,以色列的日子怕是要越来越难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变化能不能真的改变加沙的局势,还不好说。

西方国家向来是利益至上,之前卖武器给以色列的时候可没手软。

英国去年出口了 1.2 亿英镑的导弹零部件,法国签了 180 亿欧元的潜艇合同,现在喊着要制裁,多少有点作秀的嫌疑。

让人想不通的是,面对这么多批评,以色列不但不收敛,反而越来越强硬。

奥哈纳这通发言,在国内说不定还能赚一波支持。

这种 "越被骂越有理" 的心态,也是没谁了。

究其原因,还是他们的受害者思维在作祟。

总觉得全世界都在针对犹太人,不管做什么都是在自保。

国际舆论支持的时候,就趁机扩张;

反对的时候,就说是迫害。

这种逻辑闭环,让他们很难客观看待自己的行为。

可事实摆在眼前,加沙的人道主义危机已经到了临界点。

联合国说那里快成人间地狱了,以色列却还在搞封锁、断水断电,甚至对着排队领食物的平民开枪。

这种做法不管怎么辩解,都站不住脚。

相比西方的嘴上一套背后一套,中国的做法就实在多了。

发布《关于政治解决巴以冲突的中国方案》,提出停火止暴、人道救援、对话谈判三阶段路线图,还给了 1 亿美元援助。

这种实实在在做事的态度,比空喊口号强多了。

中国在中东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既卖武器给巴基斯坦保卫家园,也帮以色列搞建设;

既和阿拉伯国家军演,也跟以色列合作科技。

这种不选边站、只讲道理的立场,反而能赢得各方的尊重。

要我说,解决巴以问题,就得靠中国这种务实的态度。

光靠制裁威胁没用,光靠武力镇压也不行,只有坐下来谈,才能找到出路。

可惜现在各方火气都太大,怕是没那么容易冷静下来。

最后总结

以色列这次怒怼英法,看着是一时冲动,实际上暴露了深层的问题。

他们不想跟巴勒斯坦人共存,只想把土地占为己有。

可时代不同了,这种霸道做法越来越行不通。

英法的转变是个信号,说明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容忍度在降低。

但这还不够,光靠几句狠话改变不了什么。

真正能解决问题的,还是平等对话和相互尊重。

声明:文中数据和事件都来自权威媒体公开报,文章仅一家之言,个人粗浅思考,仅供交流,并无不良导向。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