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恩达卖掉Google股票创业:这个「AI布道者」,藏着大模型时代的财富新密码

 新闻动态    |      2025-08-06 13:15

2014年夏天,谷歌总部Palo Alto的办公室里,一个戴黑框眼镜的男人正打包纸箱。工位隔间的同事探过头调侃:「吴博士,你这是要当‘逃跑的新郎’?刚拒绝了当谷歌CTO的机会,又要去搞什么在线教育?」

男人头也不抬:「大公司的AI只能服务内部,我要让更多人学会用AI——这才是能改变世界的‘大生意’。」

这个叫吴恩达的男人不会想到,8年后,他创办的DeepLearning.AI会被《福布斯》评为「大模型时代最赚钱的知识付费品牌」;更不会想到,当年他坚持「不赚快钱」的选择,悄悄踩中了AI经济的底层逻辑。

今天我们要聊的,不仅是这位「AI教父」的三次转身(谷歌大脑创始人→Coursera联合创始人→AI教育创业者),更是藏在深度学习背后的「技术普惠经济学」——它或许能帮你在这个AI掀桌子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新赛道」。

一、历史钩沉:从瓦特的蒸汽机到吴恩达的GPU,技术普及才是真革命

要理解吴恩达的江湖地位,得把他放进「技术扩散史」的长河里看。

1776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时,英国工厂主的态度是:「这玩意儿太贵,买一台够买10个熟练工。」但瓦特没急着赚高端客户的钱,反而联合银行推出「蒸汽机租赁计划」——工厂只需按产量付费,成本摊薄后,蒸汽机迅速占领纺织业。这场「技术普惠革命」,让英国用50年时间完成工业革命,GDP暴涨10倍(数据来源:《剑桥英国经济史》)。

247年后,吴恩达在斯坦福实验室里调试神经网络时,面对的是同样的困局:2012年,Hinton团队用GPU训练的AlexNet在ImageNet竞赛中夺冠,但全球能跑通这套模型的实验室不足20家——因为一张NVIDIA Tesla K20 GPU要5000美元,训练一次电费够普通家庭半年电费。

吴恩达做了件「瓦特式」的事:2015年,他带着团队把深度学习课程搬上Coursera,第一节课就放话:「我用100美元的云GPU,就能教会你在浏览器里跑神经网络。」这门课最终吸引了150万学员(Coursera 2015年报数据),其中3%后来成了AI创业公司创始人——他们用吴恩达教的方法,在云服务器上跑出了第一个智能客服、第一张AI生成的商品图。

这让我想起《枪炮、病菌与钢铁》里的一个结论:「决定文明胜负的,不是谁先发明技术,而是谁能让技术‘便宜到用得起’。」瓦特让蒸汽机从贵族玩具变成工厂刚需,吴恩达让深度学习从实验室专利变成「全民工具」——前者改写了工业史,后者正在改写AI产业史。

二、财经爆点:吴恩达的「不务正业」,藏着AI经济的「财富暗线」

如果说技术普及是吴恩达的「表面功夫」,那他对「AI经济周期」的精准拿捏,才是真正的「财富密码」。

先甩一组硬核数据:据麦肯锡2023年《生成式AI经济潜力报告》,全球AI产业规模将在2030年突破1.8万亿美元,但其中70%的利润将流向「基础设施层」(算力、框架、教育)而非「应用层」(聊天机器人、AI绘画)。而吴恩达的生意,恰好卡在最赚钱的「基础设施层」——他的DeepLearning.AI年营收超2亿美元(Crunchbase 2024数据),课程复购率高达45%(行业平均仅12%)。

为什么?因为吴恩达看透了一个关键规律:技术越先进,「使用门槛」带来的经济差距就越大。就像工业革命时,会操作蒸汽机的工人月薪是普通工人的3倍;今天的AI时代,能调教大模型的工程师年薪百万起步,而只会用现成API的小公司,正在被大模型「降维打击」。

吴恩达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去抢「大模型研发」的红海(那是谷歌、微软的战场),而是做起了「AI扫盲运动」。他的课程里没有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教「如何用LangChain搭一个智能工作流」「怎样用LoRA微调让AI画图更像你」——这些「接地气」的技能,恰恰是中小企业和个体创业者最需要的「AI生存工具」。

举个真实案例:杭州做服装定制的王老板,2022年花3个月学完吴恩达的《生成式AI实战课》,用课程里教的「Stable Diffusion+ControlNet」方案,把定制西装的设计周期从7天压缩到2小时。现在他的工作室月订单量翻了5倍,而隔壁没学AI的老裁缝,已经开始转行送外卖。

这背后,是吴恩达对「知识经济」的深刻理解:在AI时代,最值钱的不是「我会造火箭」,而是「我知道怎么用火箭送快递」。就像《穷查理宝典》里说的:「想要赚大钱,得先找到「可复制的稀缺能力」——吴恩达卖的不是课程,是「让普通人用得上AI」的能力。

三、反常识启示:吴恩达的「逃跑哲学」,正在惩罚「死磕技术」的偏执狂

吴恩达的职业选择,总让外人看不懂。

1997年,他在斯坦福当副教授时,拒绝了MIT的终身教授offer,跑去当苹果首席科学家——理由是:「学术界的成果只有同行看得懂,我要让技术走出实验室。」

2012年,他带领谷歌大脑团队做出「猫脸识别」突破后,拒绝了升任副总裁的机会,转身去做在线教育——理由是:「大公司的资源太集中,我要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2023年,当所有AI大佬都在疯狂融资做大模型时,他却推出「AI村长计划」,教县城里的电商店主用AI做商品详情页——理由是:「大模型不是终点,让技术渗透到毛细血管才是。」

这在「死磕技术才是王道」的科技圈,简直像「离经叛道」。但现实给了他最有力的回应:2024年Q1,全球AI初创公司融资额同比下降42%(CB Insights数据),而吴恩达的教育业务逆势增长30%——那些曾经嘲笑他「不搞核心技术」的投资人,现在排着队想给他投钱。

这让我想起《创新者的窘境》里的经典案例: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却因为沉迷胶卷业务的利润,最终被自己颠覆。吴恩达的「逃跑」,本质上是避开了「大公司的技术陷阱」——当所有人都在追逐「更准的模型」「更快的算力」时,他选择去解决「谁来用技术」「怎么用技术」的问题。

就像工业革命时,真正赚大钱的不是发明蒸汽机的瓦特,而是把蒸汽机装到纺织机、火车头的制造商;AI时代的「新财富阶层」,也不会是天天调参的大模型工程师,而是能让中小企业、个体户「用AI降本增效」的服务者。

结语:AI时代的「财富门票」,藏在「技术普惠」里

从瓦特的蒸汽机租赁到吴恩达的AI扫盲课,人类每次技术革命,都会诞生一批「新商人」——他们不发明技术,却能让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他们不追求「技术领先」,却能通过「降低门槛」赚到最多的钱。

今天的我们,总担心「AI会取代人类」,于是疯狂学编程、追热点。但吴恩达用20年经验告诉我们:AI不会取代人,但会用AI的人会取代不用AI的人。与其焦虑「会不会被取代」,不如学学吴恩达——先搞清楚「AI能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再找到「自己能提供的独特价值」。

如果你也想在这个AI掀桌子的时代站稳脚跟,不妨从吴恩达的《深度学习》课程开始——它不仅是技术指南,更是一本「AI时代的生存手册」。

(对了,吴恩达在课程里说过一句话:「未来3年,最赚钱的AI生意,一定藏在‘技术普惠’里——你现在开始准备,刚好赶上红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