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 年,年仅27岁的陶铸,受党组织指派,到上海的中共中央工作。就在这年5月,由于叛徒出卖,陶铸遭国民党逮捕,被判处无期徒刑,之后便被关押在南京中央陆军监狱。
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陶铸毫不屈服。他积极联系同在狱中的其他共产党人,建立起秘密党支部。同时,他还团结那些能够团结的狱中难友,坚定地和敌人展开斗争。
就算被关在监狱里,他也一直没中断学习。
在狱中那几年,陶铸读了好多像《史记》《古文观止》这类古典书籍。同时,他还钻研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前投身革命,陶铸一直忙得没功夫看书。可到了狱中,他能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和传播共产主义思想。
之后,有人问陶铸毕业于哪所学校,他总会诚恳回应:“我是‘监狱大学'毕业的。”
事实并非如此。1926 年,年仅 18 岁的陶铸告别湖南老家,进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求学。就在这一年,他确立了自己的革命信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狱中,敌人跟他说:“校长觉得你是黄埔生,要是你信奉三民主义,就放你出狱,还会给你安排重要职务。”
陶铸听完,毫不犹豫坚定回应:“我信共产主义,哪怕把我杀了,我依旧信共产主义。”
陶铸被捕关进监狱后,态度一直坚定不移。敌人又是威逼又是利诱,各种手段都使尽了,可对他毫无办法。
1936年末,西安事变突然发生,随后国共两党再次携手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这之后,国民党政府也着手释放了一部分犯人。
同一时间,不少狱外的同志都忙着营救陶铸他们出狱。李克农长期负责党的秘密工作,为了救陶铸等人,他费了好大的劲。
1937年,在组织的营救下,被关了4年多的陶铸,终于从狱中获释,重获自由。刚一出狱,陶铸马上赶到中共长江局,找到周恩来,向他请求分配工作。
陶铸正急着往楼上走,还没见到周恩来呢。突然,楼梯口有个戴眼镜的人一闪而过。陶铸压根不认识这人,一下子就警觉起来,大声喊道:“你是谁?站住!”
对方或许没听到他讲话,没搭腔。陶铸干脆直接追上去,一边往楼梯跑,一边大声喊对方。
两人一碰面,啥都没说就直接动手扭打起来,从楼上一路打到楼下。结果对方被打倒在地,眼睛也受了影响。在办公室的周恩来听到这么大动静,赶忙跑出来,大声制止:“你们在干啥?”
陶铸神情严肃,正气十足地说道:“这人就是官僚作风,一上来就动手打人。”而对方却是满脸疑惑,回应道:“也不知道哪来的人,一个劲儿地往跟前冲。”
周恩来瞧见这场景,忍不住笑了。他给刚打过一架的两人互相做起介绍。对着戴眼镜的人,他说:“这位是陶铸。”接着转向陶铸,介绍道:“这位是李克农。”
两人听到对方名字,一下子就愣住了,满脸惊愕。
没想到,动手的一方是党内好同志陶铸,另一方则是曾奋力营救他们出狱的李克农,两人打的居然是自己人。
陶铸本打算找个时间去拜访李克农,当面表达感谢。哪料头一回见面,两人就争执起来。好在他俩性格直爽,这一番冲突后,反倒成了好友。
之后,陶铸和李克农每次说起刚认识时的这件趣事,都笑得特别开心,打心底觉得有意思。
陶铸性格直爽,为人坦诚,说话从不避讳。心里有啥想法,他张嘴就说,也因为这脾气,弄出了不少状况。
毛主席对陶铸有这样的评价:“陶铸是党内的一头牛。”
1932 年,毛主席带领红军东路军顺利拿下漳州。当时,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陶铸亲自面见毛主席、林彪和聂荣臻,向他们汇报工作情况。
那时,闽东地区的斗争形势是这样的:山区土匪分散,敌人力量相对薄弱。陶铸分析后说,他们决定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重中之重是发动农民抗捐税,开展武装斗争。
毛主席听了陶铸的想法,马上就认可了,还连连夸赞说:“好,说得对。重点抓得对,重点里的关键更是对。”
陶铸紧接着说起他们斗争的情形:“福安等县的游击区,咱们已经建起来了。像罗源、连江、永泰、古田这些县,也都组织了武装,还搞出好些梅花式的游击区……”
说到这儿,陶铸适时道出难处:“眼下最缺的就是枪支。要是红军能支援咱们地方两个连的枪支,闽东根据地就能早点建成。”
陶铸刚把这话讲完,在场的林彪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说道:“两个连?数量可不少啊。要拿出这么多枪,我们这边存在困难。”
陶铸毫不隐晦,直接挑明:“你们一门心思跟地方要钱财、要粮食,咋就不想着帮地方建设根据地呢?我们找你们要枪支,你们说有难处,可你们跟我们要钱要粮,难道我们就没难处?”
气氛一下子变得有些安静。就在这时,毛主席开口劝陶铸,还跟他讲起以前那些艰苦的事儿。
我们从井冈山出发,往赣南闽西去的时候,队伍总共4000多人。这里面有一半人没枪,就扛着长矛大刀。每个人就带了一斤炒米,歇了两回就全吃要是一直不打仗,人都得饿坏了。好在第三天夜里,碰到国民党一支地方部队,跟他们打了一仗,把他们打败,抢到了粮食。当天晚上,大家可算吃了顿饱饭……
回想起那些艰苦的斗争岁月,毛主席满是感慨。而陶铸也没藏着掖着自己的情绪,直接顶了一句:“行吧,你们每人再背上一斤炒米,去找机会打仗去。”
就在旁边的红军将领要反驳陶铸的时候,毛主席马上拦住了他。毛主席明白陶铸面临的困难,也了解陶铸的为人,知道他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
这件事发生后,林彪颇为不满地说:“陶铸是黄埔五期的,蒋介石以前骂第五期的捣蛋分子骂得可多了。”
1926年,黄埔第五期开学,1927年毕业。在咱们共产党队伍里,陶铸、许光达、宋时轮这些人都是黄埔第五期出身,后来他们成了有名的开国将领。国民党那边,郑庭笈、邱行湘等将领也是黄埔第五期毕业的。
林彪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的学员。
林彪对陶铸心存不满,可毛主席却满脸笑意,打趣道:“陶铸就像党内的一头牛,既有牛的那股子冲劲,也带着牛脾气。牛长了犄角,有时候就会顶人,不过党内还真得有这样的人。”
毛主席这话确实在理。陶铸呢,他那牛脾气一上来就憋不住,时不时就会和人“顶上”。
举个例子,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陶铸来到延安,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总政治部秘书长以及宣传部部长等职务。
有一回,他跟叶剑英聊起八路军司令部的改进想法。陶铸觉得得做出改变,可叶剑英的看法却不一样,叶剑英持反对意见。
后来,陶铸直接说:“这是王稼祥同志的想法。”那时,王稼祥担任军委副主席一职。
叶剑英没再多说,只讲:“既然如此,你们照做就行。”
后来工作时,陶铸和叶剑英难免又产生了分歧。可能是他俩没把话说清楚,这事竟然传到了毛主席那里。
毛主席特意找陶铸谈话,虽说像是在“批评”,可话里透着关怀,他说:“你咋到处跟人起冲突,连刘少奇同志你都顶撞。”
后来,陶铸做事谨慎了不少,会尽量避免因太过直接而得罪人。部队里的老战友是这么评价他的:“陶铸就好比一辆轰隆隆发动的坦克车,要是不留意,可能会把旁边几个人给轧到,但他始终在向前冲,开辟道路。”
这个比喻真挺恰当的!
陶铸靠着那股坚定、踏实、倔强又刚正不阿的“牛”脾气,一直在革命道路上奔波。到了新的历史时期,他依旧坚持辛勤付出。
新中国成立后,陶铸和夫人曾志前往南方,在广东工作。那段时间,陶铸先后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像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代理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后来还当了广东省省长,以及广州军区政委。
毛主席跟陶铸说:“广东是咱中国的南大门,战略地位相当关键。”随后,便把这重要任务托付给了陶铸。陶铸也不含糊,全身心投入到广东的建设工作中。
广东的建设发展态势愈发向好,这其中陶铸付出诸多,取得的成绩也备受大家称赞。
他去见毛主席,依旧跟以往一样,对毛主席毫无保留,坦诚相待。
毛主席问他:“你们那儿有多少个县?”他不假思索地答道:“110个县。”
毛主席反复叮嘱干部,绝不能脱离群众。因而每次与官员交谈,他都特别想听群众中的故事。故事越生动,毛主席就听得越入神。
毛主席问陶铸:“有啥群众相关的事儿没?”在这儿,毛主席说的“新闻”,指的就是群众的事儿。
陶铸拉开话匣子,亮开嗓门,绘声绘色地讲起群众身上发生的事儿。毛主席听着,忍不住哈哈大笑。这场景,哪像在汇报工作,分明就是俩老朋友凑一块儿,畅快地聊天唠嗑嘛。
毛主席夸赞他说:“你们那有意思的事儿真不少。”
陶铸的确讲过不少故事。为啥他能讲这么多呢?根本原因是他深入群众。110个县,他跑了105个,大部分时间都和老百姓待在一起。这样一来,他对普通百姓的真实故事,自然就了如指掌了。
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在夸赞陶铸。
在过去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毛主席对陶铸的性格十分了解。陶铸为人坚毅,说话直爽,哪怕在毛主席跟前,也敢坦率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点,特别受毛主席赏识。
1966年,考虑安排谁来当中央宣传部部长,毛主席很快就想到了陶铸。
毛主席觉得,陶铸投身革命几十年,战斗经验特别丰富,信仰也十分坚定。这么多年,他的能力大家都看得见。不管是论资历、水平,还是看魄力,毛主席都认定,陶铸是最合适的人选。
陶铸获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夫人曾志听闻后,出人意料地说:“你干这工作不合适。”
1932年,陶铸和曾志结为夫妻,他们作为革命伴侣,携手走过多年,一同盼到了革命胜利的日子。
曾志很清楚丈夫陶铸的脾气。陶铸的老战友形容他像一团烈火,既能温暖人,也可能会伤人。在曾志眼中呢,丈夫陶铸就跟燃油似的,一点就起火。
曾志发愁,陶铸脾气急,说话向来直来直去,类似的事儿多了去了,她觉得陶铸可能不太适合这份工作。
然而毛主席有着独特的远见卓识。
战争年代,陶铸工作相当卖力。1949 年北平解放之前,党中央和毛主席委派陶铸前往北平,让他与坚守北平的傅作义当面谈判。最终,陶铸成功完成了北平和平解放的谈判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陶铸留在广东,一门心思扑在广东的建设和发展上。他这人啊,真可谓是文武双全。
在长达几十年的革命岁月里,陶铸做事向来果敢,有着非凡的才能。同时,他对革命信仰坚定不移,始终紧紧追随毛主席的脚步。
毛主席信任且赏识陶铸,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便安排陶铸承担这一重要任务。
1969年,61岁的陶铸查出患癌。这么多年一直兢兢业业工作,这下身体扛不住了,只能躺在病床上接受治疗。
周恩来总理专门指示安排医护人员,给陶铸治病。可陶铸病情实在太重,1969年11月30日,他最终没能战胜病魔,离开了人世。
10年后,陶铸的夫人曾志和女儿陶斯亮,亲自把陶铸的骨灰安葬在广州白云山。陶铸生前写过散文《松树的风格》。他去世后,墓碑上刻着“松风”二字,是著名画家吴作人亲手书写的。
陶铸的一生,就像那刚直不阿、坚韧不拔且忠贞不渝的松树,这种树的品性,是他品格的真切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