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刚结束,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就主动打电话给中国,态度突然变得积极起来,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微妙变化?
这通中美通话中,赫格塞斯没有提及台海问题,却明确表达了不希望开战的立场,这或许透露出美国在当前局势下的无奈与自知。
九三阅兵当日,中国展示了多款令西方震惊的先进武器装备,这不仅引发了五角大楼的高度紧张,还导致附近披萨店的外卖订单激增四倍,侧面反映出美国军方的焦虑与忙碌。
美国防务分析师连夜加班,试图解读中国军力的新动态,显然中国的“惊喜”让他们措手不及。
一周后,美国人终于稍微缓过神来,但现实是,无论美国愿不愿意承认,中国军事实力的提升已成不争事实。
9月9日至10日凌晨,中国国防部长董军应约与赫格塞斯视频会谈,双方交换了看法。
中方强调,中美两军应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和平共处,坚决反对任何借台湾问题制约中国的行为,并在南海问题上反对外来势力的干涉,重申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赫格塞斯则表态,美国不寻求与中国冲突,但会坚决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这场对话透露出明显的信号:中国划定了多条“红线”,并希望推动中美关系向稳定方向发展;而美国则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态度:一方面强调避免冲突,
另一方面却模糊表述所谓的“重要利益”,没有明确界定底线,让人难以揣测其真实意图。
更耐人寻味的是,赫格塞斯此次通话没有提及台海问题,打破了过去多次“口误”式的“保台”信号,这或许是美国在台海议题上策略调整的一个微妙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通话是美方主动发起的。作为超级大国,美国极少主动致电他国,通常是处于战略劣势时才会展现出这种姿态。
回顾拜登政府早期,中美关系因“气球事件”等矛盾几近断交,美国却仍频频主动寻求沟通,派出国务卿访华,甚至总统亲自等候中国领导人现身。
这种“主动求和”的背后,反映了美国对中美关系紧张局势的深切忧虑。
赫格塞斯上任后,美国军事战略出现明显转向。
今年3月,他签署了《临时国防战略指南》,其中明确要求西欧国家自行应对俄罗斯威胁,而美国将“全力应对中国威胁”,特别强调防止中国“武统台岛”。
到了5月的香格里拉峰会,赫格塞斯更是公开将中国视为“迫在眉睫的威胁”,要求亚太盟友大幅提升军费开支,仿效欧洲应对俄罗斯的模式。
然而,九三阅兵后,美国态度骤然收敛。赫格塞斯领导下的国防部修订战略,放弃了“印太战略”和“重返亚太”的口号,转而将“本土防卫”摆在首位。
曾力主美国重返亚太的官员科尔比也迅速调整立场,美国媒体对此一度批评特朗普时代的对华退缩。
然而,现实是,美国已明显感受到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压力,赫格塞斯当面承认“不想与中国开战”,这速度令人咋舌。
中国在阅兵中展现的实力给美国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冲击。作为全球工业大国,中国的军备升级非同小可。任何一款新装备若投入实战,都可能成为西方军事体系的“降维打击”。
西方对东方阅兵与战场转换的惯有印象,使美国更加忌惮中国军队的威力。
更重要的是,中方在讲话中提出了和平与战争的选择题,强调几十年未主动挑起战争,反问西方国家的立场,这种直白的质问让美方难以回避现实。
赫格塞斯的表态其实透露出一种矛盾:美国“不想打仗”,但又坚持要“捍卫利益”,这“利益”的具体范围模糊不清,让未来的冲突风险依旧存在。
也就是说,中美之间虽然设立了“护栏”,但潜在的摩擦和冲突并未彻底消除。美国甚至可能陷入一场“自己不想打,但迫于利益不得不打”的对华战争。
这种说法虽绕口,却是美国政治语言的惯用套路。
这不禁让人回想起几十年前朝鲜战争的教训。那次战争中美军遭遇惨重失败,战后美国政府选择“冷处理”,隐晦承认战略失误,反思美军介入的时机和地点错误。
如今在台海和南海问题上,美国的角色颇有相似之处。官方话语中认同台湾是中国内政,海峡两岸的统一方式与美国无关。
尽管美国与菲律宾有防御条约,但中菲领土争端属于双边问题,美国无权干涉,这在国际法上站不住脚。
从历史视角看,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能意识到与中国“打不得”,已经是一种进步。然而,这背后更多是对“打不赢”的深刻担忧。
如今,解放军高超音速武器成本大幅降低,隐身战机和先进地面装备批量服役,美国长期放松军备,沉迷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已难以匹敌真正的军事对手。
美国军方的“天兵”们,恐怕连试探的资格都不具备。
这场中美博弈,远未落幕。美国的积极姿态,或许只是表面上的“退让”,背后暗流涌动。未来如何发展,依旧扑朔迷离。
眼下,最重要的是把握和平的窗口,不让误判成为冲突的导火索。毕竟,战争不是谁想打就能打的,尤其是当对手不容小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