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已近八十年,东亚舆论场却仍像一口随时会沸的锅:今年日本继续扩大对外公共外交,社交平台上对日评价两极分化;同一时间,历史记忆在中文互联网一次次被点燃。为什么在不少国家,日本的现代形象加分不少,而在中国语境里,它的历史话题始终难平?公关真能冲淡伤痕,还是只会把问题往后拖?
一边是“日本已走向和平,经济技术领先,值得学习”的拥趸;另一边是“历史认识不到位,动作频繁引人担忧”的警钟。争议像两股海流在同一个海湾相撞:日本强调自我约束与法治国家形象,部分亚洲国家买单;中国民间却对教科书争议、靖国神社参拜、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等高度敏感。真正的矛盾点在哪里?不是一句“向前看”或“永不忘”就能解决。接下来的三件事,决定了答案,但先按下不表。
先说第一层:历史表述。1995年的“村山谈话”明确道歉措辞,随后历届内阁不同程度沿用;可靖国神社问题屡屡刺痛周边。2013年,时任首相参拜引发地区不满。对很多中国读者,这像一只刺,偶尔被碰一下就痛一次。第二层:安全政策。2022年底,日本更新安保三文件,提出“反击能力”,防卫费占比目标上调,这被国内外不同解读:有人认为是地缘压力下的正常化,有人担心地区军备赛跑。第三层:现实摩擦。从钓鱼岛争端到2023年核污染水排海,情绪每隔几年就被点燃。日本方面坚持称“处理水达标”,中国海边渔民却看着自家渔获心里犯嘀咕。普通人眼里的国际关系,落到餐桌上的那条鱼,才算数。有在东南亚做小生意的华人说,当地顾客常把礼貌细致的亚洲游客默认成日本人,这不是科学结论,却说明形象营销的力量。
表面看,局势总会在一轮激烈争吵后归于平静。2019年大阪峰会期间中日互动释放缓和信号,2023年旧金山领导人会晤再给关系“止跌”。商务层面,许多在华日企维持投资,供应链仍相互咬合;文旅层面,往来在疫情后逐步恢复。一切像海面上退去的浪花,留下一地湿润。
但暗流没有走。反方声音始终存在:日本国内不少人强调“道歉已经多次,不可能永远被过去捆住”,他们把注意力放在经济、科技、灾害应对,主张“别让历史成为年轻人包袱”。在中国互联网上,另一种声音则强调:问题不在次数,而在一致性。你一边说反省,一边有政要对过去的战争遗址表达“悼念”,这在受害者看来怎么读都拧巴。加上海上执法、台湾相关表述、科技供应链的对齐动作,许多人把它们串在一起看,信任就更难建立。
平静像一张薄冰,站上去时每个人都明白不牢。企业讲确定性,渔民盼安稳海面,家长关心孩子课本怎么写历史;可推特和X上的一句话、某位政客的一个献供、某次海上擦肩,就能让薄冰遍布裂纹。有人劝“多看未来”,有人答“没有共同过往谈什么未来”。语言上的鸡同鸭讲,是最大的消耗。
拐点来了。很多人以为矛盾只在“道歉”两个字,其实根子在“由谁来定义什么叫正常”。德国的反省常被拿来当标尺:1970年勃兰特在华沙下跪,欧洲一体化提供了软着陆的环境。日本处境不同:冷战遗产未清,周边热点不少,在美国同盟框架下,安全话语不断上提。于是它的“正常国家化”与邻国的“历史警惕性”就天然冲突。
随后是表面回落。航班增加,跨境购物回温,樱花季照样刷屏。热气腾腾的夜市里,日式料理照常排队;直播间里,某些日系品牌仍是爆款。看起来,烟雾散了,日常回到日常。
可更大的考题在后头。第一道障碍,是信息茧房。平台算法更愿意推送“猛料”,理性讨论热度常常拼不过情绪宣泄。第二道障碍,是教育差异的时间纵深。历史课怎么讲、纪念活动如何做,这不是一年两年的磨合能解决的。第三道障碍,是突发事件的不可控:海上摩擦、地震灾害、核电议题、科技管制,只要其中一个点燃火星,整个舆论场可能又是一阵风。结果是分歧更清晰:一派强调务实合作,认为彼此经济结构互补,断不了也没必要断;另一派强调底线,认为在核心原则上不要寄望“模糊处理”。政治互信缺口一日不补,市场与社会的“温差”就一日难消。越到关键时刻,越考验各方是否有定力、是否把话说到点子上、是否做得到说到一致。
有人说,公共外交多做做,历史话题自然会“淡出画面”。这思路厉害,用海报和短片替代历史课,省时省力。可问题来了:当现实议题一层层叠上来,谁还会只看海报?一边说“正视历史”,一边在关键象征上反复横跳;一边喊“地区稳定”,一边安全话术不断上提。这套操作要是也能叫“专业”,那信任两个字就太廉价。与其把心思放在包装,不如把标准说清、把动作做稳,不要让“对外沟通”成了“对内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