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笔记:一块沉默千年的
石刻正在改写历史。
2025年9月,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一则消息震动考古界: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北岸发现的“尕日塘秦刻石”被确认为真品,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
这块刻石记录了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领方士,乘车前往昆仑山采摘长生不老药的历史事实。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秦始皇向西部派遣使节寻仙问药的史实,更首次明确了《山海经》中描述的“昆仑神山”的地理位置。
01 惊世发现,黄河源头的千年密码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村,距离湖岸约200米的一处坡地上,考古人员发现了这块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石刻。
这里海拔高达4306米,空气稀薄,人烟稀少,却是解开千古之谜的关键。
刻石文字刻凿壁面总长82厘米,最宽处33厘米,距地面仅约19厘米。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全部采用典型的秦篆字体。
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
意思是:秦始皇廿六年,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领一些方士,乘车前往昆仑山采摘长生不老药。他们于该年三月己卯日到达此地(黄河源头的扎陵湖畔),再前行约一百五十里(到达此行的终点)。
02 科学验证,穿越时空的秦代真迹
这块石刻的发现在考古学界曾引发“地震”,北京大学辛德勇、北京语言大学刘宗迪等知名学者最初都发声质疑,怀疑是今人伪刻。
为此,国家文物局迅速组织石质文物保护、秦汉考古、古文字学和书法篆刻等领域专业人员调查研判。
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显示,刻石文字可见明显凿刻痕迹,采用平口工具刻制,符合时代特征。
矿物和元素分析排除了利用现代合金工具凿刻的可能。刻痕内部和刻石表面均含有风化次生矿物,经历了长期风化作用,不可能是近期新刻的。
这些科学分析结果最终让专家们达成共识:这块刻石确实是秦代遗物。
03 昆仑地望,千古争讼的神山位置
《山海经》中的昆仑山一直是千古之谜。昆仑的地理位置一直众说纷纭,有于阗南山说、祁连山脉说、泰山说、巴颜喀喇山说、冈底斯山脉说等多种说法。
先秦时期的昆仑地望多神话色彩。中国第一部地理著作《禹贡》探索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提出“导河积石”“岷山道江”,《山海经》则提出“河出昆仑”。
甘肃积石山和四川岷山成为江河发源的两大地标,与昆仑地望联系紧密。
考古学已经证明,河源与江源之间是古代民族迁移的通道。甘肃马家窑文化沿着岷山岷江南下至成都平原,成为古蜀文明的先声。
三星堆考古发现,出土的神坛器物与《山海经》记载的昆仑描述有关。著名学者蒙文通论证四川岷山就是古昆仑所在。
汉武帝明确将于阗南山定为昆仑山,与开辟丝绸之路的疆域拓展有关。张骞出使西域也担负寻找河源的任务,认为黄河从昆仑出来后,“河注中国”。
此次发现的石刻位于扎陵湖北岸,扎陵湖之南便是巴颜喀拉山脉,因此石刻中提及秦使及方士“采药”于“昆仑”等字眼,当指巴颜喀拉山脉及其周边区域,它无疑就是大部分先秦文献中所指的“昆仑神山”。
04 秦始皇的西部探索,求仙问药的真实历史
秦始皇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在《史记》等历史文献中有明确记载,但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史记·封禅书》详细记载了秦始皇重序天下名山的格局。“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于是自崤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曰太室、恒山、泰山、会稽、湘山……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华山、薄山、岳山、岐山、吴岳、鸿冢、渎山”。
秦始皇大一统的国家标志之山,西部最远到四川的岷山。可见,秦始皇对西部名山的认识与认可,与国家版图一致,与战国末期地理著作《禹贡》确定的长江源岷山、黄河源积石山吻合。
“昆仑石刻”所在的位置远远超出秦始皇天下名山的西部边界。这一发现表明,秦始皇的寻仙活动不仅限于东方海上,也指向了西方神秘之地。
05 沙丘之变,权力交接的历史教训
秦始皇的西部探索虽然宏大,但他却忽视了权力交接的制度建设。
公元前210年夏,秦始皇第五次巡游的车队行至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这位以“千古一帝”自居的统治者,在鲍鱼掩臭的辒辌车中咽下最后一口气。这场看似寻常的死亡,却因宦官赵高、丞相李斯与公子胡亥的密谋,演变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阴谋——沙丘之变。
秦始皇的猝然离世,暴露了帝国权力交接的致命缺陷。这位以“法家集大成者”自居的君主,一生未立太子,未设顾命大臣,更未建立系统的权力过渡机制。
临终前,他仓促命赵高草拟遗诏,令长子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实则隐含传位之意。然而,这封未盖章、未封缄的诏书,却成为赵高篡改历史的工具。
沙丘之变的直接影响,是秦朝统治集团的自我毁灭:扶苏被赐死,蒙恬被赐死,蒙毅被囚禁,秦朝最精锐的北境军团失去指挥核心,为匈奴崛起埋下伏笔。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沙丘之谋,乃秦亡之始。”这场政变不仅改变了秦朝的命运,更证明:当权力交接脱离制度轨道,任何帝国都可能在一夜之间崩塌。
06 西海郡,王莽的野心的延续
秦始皇对西部的探索并非没有后续者。
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新朝控制了青海湖地区,并设置了西海郡,西海郡下设环湖五县,并在环湖地区设驿站及烽火台。
西海郡故城俗称“三角城”,位于湟水河沿岸的金银滩草原上,是青海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郡建制的古城,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5年(西汉平帝元始五年),王莽派人诱使游牧于青海湖地区卑禾羌献地臣服,以其地筑此城,定名“西海郡”,与已有的东海、南海、北海三郡齐名,取“四海归一”之意。
古城内出土文物众多,主要有虎符石匮、钱范、古货币等。虎符石匮是青海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有铭文的石刻之一。
地皇四年(23年),王莽政权崩溃,郡废。东汉永元(89--105年),曾一度复置,后又废弃。该遗址为湟水流域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汉代城址。西海郡故城是丝绸南路通向西域诸国的一座重镇。
07 旅游指南,如何探访昆仑神山
对于想要亲身体验昆仑神山魅力的旅行者来说,这里有一些实用信息:
最佳旅行时间:5月至9月是青海高原气候相对温和的季节,适合旅行。
交通方式:可以飞往西宁,然后乘车前往玛多县。从玛多县到扎陵湖还需要一段路程。
海拔适应:扎陵湖地区海拔超过4300米,容易发生高原反应。建议提前在西宁(海拔2260米)适应一两天,再前往高海拔地区。
住宿选择:玛多县有各类住宿设施,从经济型宾馆到舒适型酒店都有。扎陵湖周边也有一些民宿和帐篷营地。
必看景点:
尕日塘秦刻石:感受千年历史的厚重
扎陵湖:黄河源头的明珠
巴颜喀拉山:《山海经》中的昆仑神山
星宿海:黄河源区的沼泽湿地
鄂陵湖:扎陵湖的姊妹湖
必备物品:防晒霜、太阳镜、遮阳帽(高原紫外线强)、保暖衣物(昼夜温差大)、常用药品(特别是防治高原反应的药物)。
08 保护与研究,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
鉴于尕日塘秦刻石的重要价值,国家文物局指导青海省文物行政部门,已将刻石核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视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管理。
并将在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中予以重点关注。
“尕日塘秦刻石”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成果,刻石与扎陵湖关联形成文化景观,整体保存基本完好,文字多数清晰可辨。
因刻石中年月日俱全,不见于文献记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对于游客来说,参观石刻时需要遵守文物保护规定,不触摸刻石,不破坏周围环境,让这一珍贵的历史见证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站在扎陵湖畔,寒风拂过脸颊,远处巴颜喀拉山的雪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两千多年前,五大夫翳和他的队伍就是在这里停下脚步,刻石记录,然后继续向西前行一百五十里,去寻找那神秘的不死药。
如今,石刻依然静静地立在原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它不仅证明了秦始皇的使者确实到达了青藏高原,也将中原王朝与西部地区的交往历史提前了数百年。
这块石头的发现,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秦始皇的帝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庞大;秦始皇的野心,比我们了解的更加宏大;秦始皇的影响力,比我们认知的更加深远。
秦始皇的手,确实伸得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得多。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