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赛的夜晚,英格兰的一座古旧台球馆里,灯光打在斯诺克球台的绿色毛毡上,有人说这颜色如深夜的湖、如草地上的露珠,散发着一丝冷静。周跃龙站在球台旁,略带疲态但眼神坚定。他刚经历了激烈的第一阶段,被“小钢炮”马克-艾伦狠狠打压,2-6的落后让休息间隙显得漫长而煎熬。外面的风敲打窗棂,有观众开始清点手中的赛程表,决赛已经到了尾声,谁都想知道这个中国147分先生还能否把局势扳回。
他记得上一次打进排名赛决赛已是三年前,那时的自己更青涩,或许也更无畏。此刻,不断闪回的,是本次比赛前几场的高光时刻:连胜威廉姆斯、布雷切尔、塞尔比,那些逆转的回合在脑海里划过。他与塞尔比那一战,场面像慢镜头,观众屏住呼吸,9局下来,每一次拼分都实打实地较量着技术细节和心理韧性。比如那第三局,74-47,把每一颗彩球稳健推入袋口;又如第六局,被塞尔比打出87分,周跃龙在一旁静静注视对方行云流水的落点变化。慢磨和强攻,刚柔并济,藏在他的控球轨迹里。
半场过后,决赛的空气仿佛换了一种温度。周跃龙将粉色球尖尖拨动,手感逐渐回暖。第九局,气氛微妙地变了,他以71-41拿下,为自己贴上反扑的标签。其实在职业斯诺克里,落后不意味着绝望,有一种经验是“静水流深”,台端的细节才决定胜负。在英国台球圈,周跃龙曾被称作“暴冷杀手”,但他自己私下打趣:“比赛像锻炼耐力,谁能撑到最后一局谁就是冠军。”夜色加深后,他又连下两局,把比分追成5-7,对手艾伦的眉头也不再舒展,明显感受到压力。
其实冷知识不少:比如比赛室的环境湿度会微妙影响球的滚动速度。专业球员习惯在每局间测量空气、球台的摩擦系数。甚至衣服的材质都会影响比赛专注度,周跃龙喜欢穿略宽松的衬衣,说能更好跟随出杆动作。另一点鲜为人知,马克-艾伦喊“小钢炮”不只是因为进攻锐利,还因他小巧的身形在台边启动时如弹簧般迅速,即使处于被追分的逆境,也敢大胆尝试超远解球。
赛场外,工作人员为球台认真清理灰尘,一位老裁判低声评价:“中国选手的控球越来越像经典英式打法,稳定又不失创意。”有人喝着温啤酒,边看比分板边议论:“周跃龙这青年气质,反而能顶住压力。”每个角落都弥漫着对下一局的期待。
决赛第二阶段已拉开,球台旁观众轻声鼓励,气氛越来越紧张。夜色快要褪去,台边的汗水与光线一同折射着专属梦想,胜负的悬念仍在空气里飘荡。这种沉静与波动,似乎才是竞技体育最本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