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夕,宛平县长王冷斋留下绝笔信:誓与城共存亡

 新闻动态    |      2025-10-10 02:40

参考来源:《卢沟桥事变史料》、《宛平县志》、《王冷斋传记》、《七七事变档案资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37年7月6日深夜,宛平城内灯火微明。

县长王冷斋坐在简陋的县衙里,手中握着毛笔,纸上已经写下几行字:

"余为宛平县长,职责所在,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明日若有战事,余必与宛平城共存亡,绝不苟且偷生..."

这封绝笔信,成了七七事变前夜最悲壮的见证。

一个小小的县长,面对即将到来的战火,为什么会做出如此决绝的选择?

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家国情怀?

【一】风雨欲来:宛平城的紧张局势

要理解王冷斋那封绝笔信的份量,我们得先回到这座古老的小城,位于北平西南,卢沟桥就横跨在城边的永定河上。

那时候的宛平,已经不是什么太平地方了。

自从日军占领东北后,华北的局势就一天比一天紧张。

日本人在北平周围驻扎了大量军队,动不动就搞个"演习",实际上是在试探中国军队的反应。

王冷斋心里清楚得很,这种日子不会持续太久。

作为宛平县长,他每天都能感受到山雨欲来的压抑气氛。

日军的挑衅越来越频繁,中国守军的神经也绷得越来越紧。

1937年6月底,日军又开始在宛平城附近进行所谓的"夜间演习"。

枪声、炮声在夜里此起彼伏,老百姓都不敢安心睡觉。

王冷斋知道,这绝不是什么普通的军事训练,而是日本人在为更大的行动做准备。

那段时间,王冷斋经常一个人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

副官劝他说:"县长,您别老是这样愁眉苦脸的,说不定事情没那么严重呢。"

王冷斋摇摇头:"不会的,这次不一样。

日本人已经等不及了。"

【二】一个文人的觉醒:从书生到守城者

王冷斋原本不是军人出身,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读书人。

他从小就是那种典型的江南才子,能诗会画,满腹经纶。

如果在太平年代,他或许会成为一个安静的学者,在书斋里度过一生。

可是时代不允许他这样做。

九一八事变后,王冷斋就意识到,中国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一个读书人,如果还只是躲在象牙塔里吟诗作对,那就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1935年,王冷斋主动请缨,要求到前线地区工作。

很多朋友都不理解,劝他说:"你一个文人,到那种危险的地方去干什么?留在后方不是更安全吗?"

王冷斋回答得很坚决:"正是文人,才更应该站出来。

如果连我们这些读过书的人都不敢承担责任,还指望谁去保卫国家?"

就这样,王冷斋来到了宛平县。

这个位置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却是北平的门户。

谁控制了宛平,谁就等于扼住了北平的咽喉。

王冷斋心里明白,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

【三】守土有责:一个县长的使命

到任宛平县长后,王冷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强城防。

虽然他不是军人,但他深知,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个地方官员必须具备军事素养。

他亲自查看城墙的每一个角落,了解城内的每一条街道。

他和驻守宛平的二十九军官兵建立了密切联系,共同商讨城防事宜。

有人觉得一个县长管这些事是多管闲事,王冷斋却说:"守土有责,这是我的职务所在。"

1937年上半年,日军的挑衅越来越频繁。

每次有紧急情况,王冷斋都会亲自到现场了解情况。

有时候半夜被叫醒,他也毫无怨言,立刻起身处理。

身边的人都劝他:"县长,您这样太辛苦了,身体会吃不消的。"

王冷斋苦笑着说:"国家都快亡了,我还顾得上身体?"

其实,王冷斋心里很清楚,凭借宛平这点防务,根本挡不住日军的进攻。

但他也明白,有些事情不能用胜负来衡量。

作为中国的地方官员,他必须表明一个态度:中国人不会不战而降。

1937年7月6日傍晚,一个令王冷斋震惊的消息传来:日军要求在宛平城内搜查"失踪士兵"!

这个要求简直是天方夜谭。

日军声称在夜间演习中有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

这明显是一个借口,一个挑起事端的借口。

王冷斋立即召集县府官员开会。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每个人都意识到,这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最后时刻"。

"诸位,"王冷斋环视一圈,声音沉重地说,"日本人终于找到借口了。

他们要的不是什么失踪士兵,而是要我们的城池,我们的尊严。"

有人提议:"县长,要不我们先避避风头,暂时离开宛平?"

王冷斋断然拒绝:"不行!我是宛平县长,怎么能在这个时候逃跑?"

会议结束后,王冷斋独自回到办公室。

他知道,明天很可能就是决战的日子。

作为一个文人,他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一颗报国的心。

深夜时分,王冷斋铺开纸笔,开始写那封绝笔信。

月光透过窗棂洒在纸上,见证着一个文人的最后决心...

这封信的内容,直到今天读来,依然让人热血沸腾。

但是,王冷斋为什么要写这样一封信?他内心深处到底在想什么?

【四】绝笔信的真相:不只是为了一座城

7月7日凌晨,当卢沟桥的第一声枪响震破宁静的夜空时,王冷斋正坐在县衙里等待着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那封绝笔信就放在他的桌案上,墨迹还没有完全干透。

信中写道:

"余自幼读圣贤书,深知忠义二字。

今日军临城下,余作为宛平父母官,岂能弃城而逃?宁可玉碎,不可瓦全。

城在人在,城破人亡,此余之志也。"

这封信后来被发现时,很多人都被感动了。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王冷斋写这封信,不只是为了表明决心,更是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个见证。

王冷斋心里很清楚,宛平这座小城,根本挡不住日军的进攻。

但他也知道,有些事情的意义不在于胜负,而在于态度。

中国已经忍让太久了,如果连一个小小的县长都不敢坚持,那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

他在信中还写道:"余非不惜生命,实为民族大义所迫。

若后人读此信,当知中华儿女绝非贪生怕死之辈。"

这段话,道出了王冷斋内心最深层的想法。

他要用自己的生命告诉世人: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欺的。

【五】文人的战争:笔杆子里的刀光剑影

7月7日夜里,枪炮声响彻宛平城。

王冷斋没有像其他文官那样躲在后面,而是亲自登上城墙,和守军一起抵抗日军的进攻。

这个平时温文尔雅的读书人,在生死关头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勇气。

他虽然不会使枪弄炮,但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文人的风骨"。

有守军看到县长也在城墙上,士气大受鼓舞。

一个士兵说:"连县长都不怕死,我们还怕什么?"

王冷斋听到这话,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自己这个文人能做的就是这些了。

用自己的存在,给守城将士一点精神支撑。

战斗进行了一整夜。

到了第二天早上,日军暂时撤退了,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更大的进攻很快就会到来。

王冷斋利用这个间隙,又给家人写了一封信。

他在信中说:"为国捐躯,虽死犹荣。

你们不要为我悲伤,而要为我骄傲。"

【六】最后的坚守:一个文人的壮烈

7月8日,日军发动了更加猛烈的进攻。

这一次,他们不再虚张声势,而是真刀真枪地要拿下宛平城。

王冷斋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他拒绝了所有劝他撤退的建议,坚持要和宛平城共存亡。

下午时分,日军的炮弹击中了县衙。

爆炸声中,王冷斋被埋在了废墟里。

当人们把他挖出来时,发现他还紧紧握着那支写绝笔信的毛笔。

王冷斋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

他只是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一个承诺:与城共存亡。

这个温文尔雅的江南书生,用自己的死诠释了什么叫"士可杀不可辱",什么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七】精神的传承:一封绝笔信的启示

王冷斋的故事很快传遍了全国。

那封绝笔信被各大报纸刊登,激励了无数中国人投身抗战。

有人说,王冷斋的死是毫无意义的。

一个县长的生命,改变不了战争的结果,也拯救不了国家的命运。

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王冷斋的意义不在于他改变了什么,而在于他坚持了什么。

在那个国破家亡的年代,正是有了无数个像王冷斋这样的人,中华民族才没有失去自己的魂。

更重要的是,王冷斋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文人不是软弱的代名词。

当国家需要的时候,读书人也可以成为最勇敢的战士。

抗战胜利后,有人在宛平城重建时发现了王冷斋的那封绝笔信。

信纸已经发黄,但字迹依然清晰。

后来,这封信被珍藏在博物馆里,成为那段历史的珍贵见证。

【八】现实的反思: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王冷斋的故事过去了将近九十年,但它给我们的启示却从未过时。

在和平年代,我们很难想象那种生死关头的抉择。

但是,王冷斋精神的核心——责任与担当,却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王冷斋本来可以选择明哲保身。

他可以在战争爆发前就离开宛平,到安全的地方去避难。

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坚守。

这种坚守,不只是对职务的忠诚,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

在他看来,知识分子享受了社会的优待,就应该在关键时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今天的我们,虽然不需要面临战争的考验,但是王冷斋的精神依然值得学习。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当需要我们站出来的时候,我们是否有勇气像王冷斋那样,选择担当而不是逃避?

王冷斋的绝笔信告诉我们,真正的知识分子不应该只是知识的载体,更应该是精神的代表。

在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知识分子应该成为时代的脊梁。

那封绝笔信的最后一句话是:"后世子孙,当以此为戒,勿忘国耻,勿忘吾志。"

这句话,不只是王冷斋对后人的嘱托,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提醒。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如果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是否有勇气写下属于自己的绝笔信?

王冷斋用他的生命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生命的厚度。

一个人如果能够为了信念而勇敢地面对死亡,那他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他的精神就是永恒的。

宛平城已经重建,卢沟桥依然横跨永定河。

但是王冷斋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土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国家的富强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