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下旬,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一句“克宫官员该查查防空洞位置”引爆国际舆论。 面对北约10个作战群直逼俄边境的阵势,俄罗斯却抢先出手,在9月28日凌晨发动代号“清算之夜”的大规模空袭,595架无人机与48枚导弹扑向基辅,创下俄乌冲突以来单日最高打击纪录。 这场博弈中,泽连斯基的威胁究竟是孤注一掷,还是北约撑腰下的战略冒险? 俄军的先发制人又如何揭开了冲突升级的序幕?
泽连斯基的威胁并非凭空而来。2025年3月,乌克兰宣布成功测试航程3000公里的远程无人机,理论上可覆盖莫斯科在内的俄战略纵深。 这款无人机采用隐身设计和AI导航系统,有效载荷达300公斤,能打击石油设施、军事基地等关键目标。 与此同时,美国对乌军援出现重大转向。 联合国大会期间,特朗普与泽连斯基会晤后公开表态,支持乌克兰“夺回全部领土”,甚至考虑提供射程达20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 这种导弹可从舰艇发射,精准打击莫斯科,远超乌军现有武器库的极限。
北约的军事部署为泽连斯基的强硬言论提供了舞台。 9月9日,波兰领空遭俄无人机闯入,北约随即启动“东部哨兵”行动,向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增派10个作战群。 丹麦派出F-16战机和护卫舰,法国部署“阵风”战机,德国调动“台风”战机,英国则增援1000名士兵。 尽管总兵力不足万人,但多国联合阵势形成高压威慑。 更关键的是,北约在芬兰部署瑞典第19北极旅,配备重型步兵战车和155毫米卡车炮,使波罗的海几乎成为“北约内海”,俄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直接暴露于火力范围内。
俄罗斯的反击迅速而猛烈。 9月28日凌晨,俄军动用“匕首”高超音速导弹,以10马赫速度突破乌军防空网,其钻地弹头可摧毁30米深的地下工事。 同时,俄军采用“饱和攻击”战术,混合无人机与导弹,消耗乌军拦截系统。 乌方宣称击落95%目标,但仍有5枚导弹和31架无人机命中基辅市中心,一名12岁女孩丧生。 俄国防部强调打击仅针对军事设施,但乌克兰称民用建筑受损,造成4人死亡、40人受伤。
克里姆林宫对泽连斯基的威胁显得淡然。 发言人佩斯科夫回应称,这是“孤注一掷的公关秀”,梅德韦杰夫则讽刺俄有“防空洞也防不住的武器”。 这种信心源于克宫的铁桶防御:围墙布满传感器,百公里内密布防空导弹,普京的保镖团队配备可挡子弹的公文包和重武器吉普车。 此外,俄军持续打击乌军工能力,9月24日使用“伊斯坎德尔”导弹攻击乌陆军训练部队,并在两天内击落86架乌无人机。
北约的“支持”实则充满限制。 尽管向东翼增兵,但德国《世界报》指出,反无人机能力是北约的“核心短板”。 拦截一架廉价无人机需耗费百万欧元导弹,而北约未启动集体防御第五条,仅援引第四条进行磋商,暴露其避免直接冲突的意图。 美国对“战斧”导弹的承诺也暧昧不清,副总统万斯称需“符合美国利益”,而欧洲盟友如匈牙利明确反对升级冲突。
战场背后是更深层的战略博弈。 俄军“西方-2025”军演展示针对北约的打击能力,而“锆石”高超音速导弹的列装,使俄核潜艇可在远海威胁北约舰艇。乌克兰则试图以“无人机墙”和武器出口绑定北约,但其军工生产受供应链制约,远程无人机量产仍需时间。 冲突至此,泽连斯基的威胁更像是一场赌上国运的心理战,而俄军的先发制人已重新划定红线:任何对俄本土的攻击都将触发雷霆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