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万人马,半年鏖战,一场战斗最终搅乱了整片天下格局。提起三国,许多人只记得桃园三结义、赤壁水战,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关羽北伐襄樊,是整个三国游戏盘上的最大变数之一。为什么关羽在全盛时期,却顷刻失势?是谁在背后推波助澜,又是谁把局面一手搅黄?如果历史能重来,荆州会不会易主?今天我们就把这出“三国大戏”抽丝剥茧,揭开它惊心动魄的来龙去脉。
是谁给了关羽底气,让他敢孤军深入,硬碰硬去敲曹魏的“大门”?西有刘备刚刚打下汉中,正喘口气不理他,东边的孙权不是盟友胜似敌人,背后还时刻磨刀霍霍。可你以为关羽会怂吗?他不但没有退缩,反倒以少敌多,连擒大将,水淹七军。有人说这是关羽勇气可嘉,也有人说他是自不量力,锋芒毕露。勇士挑大梁,谋士在背后支招,这场仗究竟是英雄豪迈还是纸上谈兵?有人赌关羽稳赢,也有人说必败无疑,究竟谁对谁错,我们继续往下看。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公元219年夏。那会儿,刘备刚拿下汉中,坐拥川蜀,却没多余人马帮襄樊的关羽。老百姓议论纷纷:“刘皇叔休养生息,关将军拼死拼活,他是觉得荆州没他重要吗?”关羽手下虽有七万人马,但打一场消耗战,兵力也是杯水车薪。老马良上来主张要多占几郡当后盾,伊籍觉得要搞好和东吴的关系,还亲自跑过去“化敌为友”,向朗出主意怎么守荆州,分析敌情,但就是没人听他。普通老百姓图太平就关心米面能不能涨价,兵荒马乱,谁还敢出门种地?各方观点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还是要看关羽怎么拍板。
表面上,襄樊一战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不少人拍手叫好,说这是三国最漂亮的“防守反击”。但真相真的那么简单吗?这场胜利后,局势并不像看上去那样光鲜。荆州后方已经出现松动,军粮接不上,管理层渐渐浮现分歧。糜芳因为被关羽骂了几句,开始心里不爽,干脆慢慢摸鱼。周仓一腔热血在前线,却没人能把后方的人拢成一根绳。更糟糕的是,王甫和赵累的好点子始终无人理会。有人质疑:关羽是不是太把自己当回事,没把协调放在心上?有人反对:没有当家的苦衷你们不懂。眼见风头压过曹魏,实则一地鸡毛。
就在大家以为关羽可以坐等开庆功宴时,孙权突然偷袭荆州,上演背后捅刀。原本那些在后方不满的旧部,见风使舵,糜芳、傅士仁等直接投降。关羽父子被包围,最后落得身首异处。所有人这才恍然大悟,关羽连败曹军的光环掩盖了身后的危机。孙权翻脸之快,让蜀汉措手不及,荆州一夜易主。正如有人打趣:这就像下象棋,一口气吃掉对方几子,却把自己的大本营露了出来。这波反转,让曹操和孙权坐收渔翁之利,刘备却连哭都来不及。
问题解决了吗?表面上襄樊烽火已熄,江东大军进驻荆州,曹魏重整阵脚。可实际上,各方矛盾没有丝毫缓解。中原逐渐陷入新的焦灼。蜀汉失了荆州,不仅门户大开,还破坏了与东吴的盟约,刘备气得发兵讨伐孙权,结果又惨败于夷陵。东吴虽得荆州,却防守压力倍增,要同时应对刘备和曹操的夹击。而曹魏虽然守住襄樊,但后院已有人盯紧,每天都像走钢丝。各方分歧越来越深,信任成了奢侈品,想要真正和平,除非黄河里翻出鲤鱼。
说关羽是三国第一大英雄,这一点我可得“十分同意”。他一个劲往前冲,旁人给啥建议,听听就好。而刘备自己忙着喘口气,也懒得拉兄弟一把,这局打得也算是“兄弟情深,独自闯天关”。谋士们出好主意没人听,武将们拼命却拧不成一股绳。这些年大家都说三国企业文化好,其实全靠打一仗算一仗。荆州丢了,孙权捡了便宜,还反咬一口,把有情有义的关将军“请”上了封神榜。夸一句三国的人才济济,是谁把好牌打烂的?难道拖后腿的才是真英雄?所谓的战略协调也就这样,“假装”用心,实则闲看风浪起,最终各奔前程,英雄末路,留下千古“教科书”。
襄樊之战这一仗,到底是关羽自大到家,还是顶层战略指挥把一手好牌打烂了?关羽英勇善战,谋士群英荟萃,结果却输得一败涂地。是他个人太骄傲,听不进别人意见,还是整个“公司”管理层各唱各的调,见死不救?东吴落井下石,真是奸诈小人,还是看准了蜀汉后方无主自乱?你怎么看:如果今天企业老大带头硬碰硬,员工出好点子没人理,结果失败,责任到底该算谁头上?勇士和谋士,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舵手?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观点——你站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