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反被告诫,张雪峰猛夸文科,这俩事得放一块儿看

 新闻动态    |      2025-11-20 01:37

这世道真是越来越有魔幻现实主义那味儿了。

前脚还把文科说成是“天坑专业”,恨不得刨个坑埋了再踩上两脚的张雪峰,后脚就跟换了个人似的,在直播间里捶胸顿足,声嘶力竭地高喊:“文科好,文科呱呱叫,文科是咱们的宝!”

那架势,活像个昨天还痛斥酒精是魔鬼,今天就抱着酒桶高呼“琼浆玉液”的酒鬼,让人一时间不知道是该心疼他还是该笑话他。

我这边的下巴还没从地上捡起来呢,另一桩更离谱的事儿就“咣”一下砸我脸上了。

一个哥们在海边救了个落水的女士,顺手拍了个视频发上网,本来是件挺正能量的事,结果被救的那位大姐不乐意了,一纸投诉甩过来,说他侵犯肖含权,私信里还附赠一套连招:“我这人人品不好,骂着你了不要怪我!”

哥们当场就傻眼了,发出了世纪之问:“救人了,还要挨骂,这是什么道理?”

你问我什么道理?

我还在琢磨呢。

但你把这两件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放一块看,那味道一下就出来了。

这根本不是什么法律问题,这就是咱们社会文科教育这门必修课,长期缺课、逃课,最后培养出来的一批精神上的“巨婴”。

咱们先把镜头拉回那个闹剧般的海滩。

小伙子把你从鬼门关拉回来,就算他有点小私心,想在网上收获几个赞,这能抹杀他救人的事实吗?

但凡一个脑回路正常、懂得点“人情世故”四个字怎么写的人,想删视频会怎么沟通?

“大哥,谢谢您救了我,就是我那狼狈样实在不想让亲戚朋友瞅见,您看能不能把视频处理下?”

你看,带着感恩去商量,多大点事儿?

可人家不,上来就是审判官的架势,那语气,仿佛救人那哥们欠了她八百万似的。

更绝的还在后头。

官方的《法治报》居然也亲自下场,洋洋洒洒几千字,绕来绕去就一个核心思想:“好心救人,也不能免除你的侵权责任。”

这话你要是逐字逐句去抠法律条文,可能还真没毛病。

但这玩意儿放在咱这片讲究“滴水之恩”的土地上,就跟在婚宴上大谈离婚冷静期一样,不合时宜,甚至有点凉薄。

这就是典型的“法律串串”,学了西方的条文,没学来人家背后那套人文精神,结果弄出来个法理上无懈可击、情理上人神共愤的玩意儿。

老百姓听了只想说一句:我呸!

这种糟心事儿,你以为是偶发事件?

消防员做心肺复苏被骂“揩油”,保安救人牺牲了,被救家属说“谁让他多管闲事的?”

这一桩桩一件件,就像白蚁一样,啃食着我们社会信任的基石。

慢慢地,“千万别救年轻女人”这种带着黑色幽मर的段子,居然成了很多人的“行为准则”。

你今天敢奋不顾身,明天就可能身败名裂,这笔账,谁算不明白?

现在咱们再回头看张雪峰那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他之前为啥喷文科?

因为他眼里的文科,就是就业率,是饭碗。

从这个角度讲,他没错。

可一个社会,光有饭碗是站不直的,还得有根脊梁骨。

这根骨头,就是广义上的文科——那种能让你明辨是非、洞察人性、知道“感恩”和“敬畏”为何物的智慧。

一个没有数理化逻辑思维的文科生,容易变成夸夸其谈的空想家。

反过来,一个脑子里只有公式代码,没有人文素养的理科生,更容易变成一个高智商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那位投诉的女士,她懂得用“权利”当武器,却忘了“道义”是为人的根本。

那篇大作的编辑,他可能比谁都懂法条,却忘了法律的最终目的,是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而不是更冷。

我们的舆论场为什么整天乌烟瘴气?

就是因为太多人脑袋里那根叫“常识”的弦,早就崩断了。

我们不读史,所以容易被三言两语就带偏了节奏;我们不读哲,所以逻辑混乱,要么胡搅蛮缠,要么被人卖了还乐呵呵地帮着数钱。

西方人没啥历史,可以编个历史出来PUA全世界;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有些人却总想着把它当成累赘给扔了,这不滑稽吗?

所以,张雪峰的“呱呱叫”,不管他是真心忏悔还是找到了新的流量密码,我都觉得他这次叫得挺好。

这声呐喊,可能就是对他自己曾经言论的一种反思,也是对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回应。

当“见义勇为”成了一项高风险投资,当我们的孩子只知道追逐高薪专业,却不知道何为“风骨”,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或许,我们都该回去,把当年没好好上的语文课、历史课,重新补一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