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今天看到那条热搜的时候,我手机差点没拿稳,这都什么跟什么啊。好家伙,周星驰的名字又跟梁朝伟、刘嘉玲搅和在一起了,还是因为一部什么《一路繁花》?我真是服了,这流量密码是不是就这几个老面孔了,隔三岔五拉出来遛一圈。
当时我心里就咯噔一下,星爷不是一向很低调吗,怎么突然就跟这种八卦沾边了?点进去一看,哦,原来是说他出现在某部电影的发布会,结果不是给老朋友刘嘉玲站台,反倒让人浮想联翩。这逻辑,我当时就想骂街,这标题真是把人胃口吊得死死的。
仔细扒拉了一下,这事儿真是越看越觉得离谱。什么叫“另有隐情”?什么叫“引发热议”?不就是几个网友在评论区捕风捉影,加上营销号一加工,立马就成了惊天大秘密了。这年头,大家是不是都太闲了,盯着这些捕风捉影的东西,比盯着自己工资条还来劲。
但话说回来,流量这东西,真是个双刃剑。你越想避开它,它可能越追着你跑。你看星爷,这么多年了,一部作品能让人讨论几十年,他自己都退居幕后了,但只要他一出现,哪怕是呼吸一口新鲜空气,都能被解读出八百种含义。这就叫国民度,没办法。
我记得之前有一次,2016年,他拍《美人鱼》的时候,也是各种新闻满天飞。那部电影当年票房高达33.92亿元人民币,直接刷新了华语电影的票房纪录(数据来自当年国家电影局官方票房统计)。那时候就有人说,星爷的号召力就是天花板,大家看的是情怀,看的是周星驰这三个字。
可现在呢,大家看的好像不是情怀,是“情仇”?动不动就翻出什么恩怨情仇来嚼舌根。就好像这次,非得把星爷跟梁朝伟、刘嘉玲的关系掰扯清楚,好像他们之间要是不够“铁”,那就一定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这种吃瓜心态,真的让我挺无语的。
想当年,他们几个都是从无线艺员训练班出来的。那是八十年代初的事了,查了下资料,梁朝伟和周星驰都是1982年那一届的同学。他们都是从跑龙套开始的,那时候条件可没现在这么好。在那个年代,能熬出头,真的全凭实力和运气。
他们那时候的友谊,我觉得不是现在这些键盘侠能理解的。一起吃盒饭,一起被导演骂,一起憧憬着能演个主角。那种共同经历过低谷的感情,比什么都来得真。现在呢,动不动就用娱乐圈的那套“利益至上”的逻辑去套用他们的关系,真是把人看得太扁了。
而且,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到了他们这个年纪的,有些事可能根本就没那么复杂。去一个发布会,可能就是朋友请去捧个场,或者片方邀请去站个台,跟谁有没有联系,完全是两码事。非得脑补出一部宫斗剧,何必呢?
我刷到一条评论,说“星爷从来都是个纯粹的电影人,不爱炒作这些”。我觉得这条评论还算有点人味。他拍电影,真的是倾注了所有心血。从《喜剧之王》到《少林足球》,再到《功夫》,每一部电影都带着他强烈的个人风格,以及对社会小人物的关注。
比如《功夫》,2004年上映的,当年就横扫了各种奖项,金像奖、金马奖都拿了不少,全球票房也突破了1亿美元(数据来自当年媒体报道及专业电影网站)。这些成就,不是靠这些有的没的八卦炒出来的,是实打实的电影品质。
现在这些营销号,真的是越来越没底线。为了博眼球,什么都能编,什么都能扯。关键是,还有那么多人愿意相信,愿意跟着瞎起哄。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大家对高质量内容的需求,反而不如对八卦的追逐。
如果星爷真的想给刘嘉玲站台,他会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一个跟她没直接关系的电影发布会上吗?这根本不符合他一贯的行事风格。他如果想表达支持,完全可以通过更直接、更公开的方式,而不是让大家去猜来猜去。
所以,我觉得这事儿根本就是过度解读。一个大活人出现在某个场合,就能被解读出这么多“深意”,是不是我们大家的想象力都太丰富了,丰富到都快跑偏了。我真是替这些明星感到累,一举一动都被放到显微镜下,还要被各种编排。
话说回来,那部《一路繁花》到底是个什么电影?我都没听过。现在大家关注的重点,根本就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周星驰的出现以及他跟另外两个人的所谓“关系”。这电影如果想靠这种方式出圈,我觉得是走歪了。
我觉得这个时代,很多人都习惯了通过碎片化的信息去拼凑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往往拼出来的,都是面目全非的。他们甚至都不愿意去求证一下,去了解一下事情的真相,就直接跟着情绪跑了。
我刷着手机,看着那些评论区里天马行空的猜测,真是又气又有点想笑。气的是这种无孔不入的八卦文化,笑的是大家怎么能把简单的事情想得那么复杂。
所以说,别瞎猜了,大家还是多关注一下作品吧。这些老艺术家,他们奉献了一辈子,不是为了让大家天天盯着他们的人际关系不放的。你以为他会怎么想?他可能根本没空搭理这些。
这种捕风捉风的事情,什么时候才能有个头?
声明: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内容 90%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