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王家卫墨镜“碎了”

 新闻动态    |      2025-11-22 13:06

“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这句俗语近来成了描述王家卫境遇的高频词。从《繁花》口碑滑坡引发的争议,到向太直播中的公开指责,再到早年片场旧事被重新翻出,这位曾以“墨镜”“文艺”“美学”标签封神的导演,正从神坛跌落,昔日的光环下,藏着早已存在的裂痕。

王家卫的“碎”,先从资本账本的裂缝开始。向太在直播中直言“每个投资他电影的人都会亏钱”,这句话戳中了他职业生涯中绕不开的争议。1990年的《阿飞正传》,邓光荣投入4000万港元,最终票房仅975万港元,虽网传邓光荣因此破产住院的说法存疑,但资本巨亏已是不争事实。《东邪西毒》更创下荒诞纪录:拍摄历时三年半,投资一路飙升,最终靠刘镇伟紧急拍摄《东成西就》的票房才勉强填补亏空,成了“一部卖座片救一部文艺片”的行业奇观。即便是近年作品,争议仍未消散,《摆渡人》定下10亿回本线,最终票房仅5亿,让投资方深陷亏损泥潭。而“慢工出细活”的标签,渐渐成了资本眼中的“不受控”——《2046》拍了5年,《花样年华》拍了15个月,剧组百余人围着他的审美转,灯光道具反复调整,却没有明确拍摄计划,资金在等待中不断消耗。

演员的吐槽,则撕开了“艺术光环”下的另一道口子。王家卫的片场被多位演员提及“精神炼狱”,核心争议集中在无剧本、强重复、随意删戏三点。梁家辉拍《东邪西毒》时,进组只知角色叫黄药师,全靠随手写的纸条指导表演,折腾两年才发现演的是盲剑客,直言“纯粹浪费青春”。张国荣不仅被强行改角,在敦煌拍摄时因水土不服写下遗书,还得忍受“每日半张台词纸条”的即兴模式,精神压力濒临崩溃。更令人唏嘘的是宋慧乔,拍《一代宗师》本以为是短期客串,却被“留”在剧组三年,想退出时护照被没收,最终正片戏份仅三分钟,三年付出近乎归零。即便是合作多次的梁朝伟,也有拍《阿飞正传》吃27个梨、《花样年华》吃26碗云吞面的经历,吃到反胃的镜头最终还未必采用。

创作本身的争议,让“王家卫风格”从褒奖变成了争议点。学界早有批评,称其作品是“用文学性台词包装的空洞意象”,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在《繁花》中尤为明显。为追求电影级光影,他镜头里的上海满是霓虹灯与爵士乐,却丢了弄堂晾衣绳、菜市场葱油味的本土烟火气,郭凯敏直言“上海是泡饭加咸鸭蛋,不是威士忌加冰”。这部他执导的首部剧集,豆瓣评分最终停在6.1分,被批“用电影滤镜拍土味剧情”。此前的《2046》也因“碎片化到看不懂”引发争议,《堕落天使》虽霓虹美学出圈,却因剧情空洞难以引发深度共鸣。而他标志性的墨镜,从“怕强光”“要安全感”到“爱情信物”的多变说法,也渐渐被质疑是强化“神秘艺术家”人设的工具。

其实王家卫曾凭独特风格成为影坛标杆,《旺角卡门》的色彩美学、《花样年华》的旗袍意象、《一代宗师》的台词哲思,都曾让观众惊艳,“王家卫”三字一度成为独树一帜的美学符号。但当艺术追求不断凌驾于演员权益、资本规则与叙事本质之上,争议便在沉默中累积。《繁花》的口碑滑坡与收视遇冷(在TVB播出次周收视率降至14.6点,创年度新低),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今再提王家卫,不再是一边倒的推崇。那些被掩盖的争议、被忽视的代价,随着“滤镜”破碎逐渐清晰。他的“碎”,或许不是才华的消失,而是“艺术特权”在行业规范与公众认知中,终于落地的必然。

数据来源

娱瓜碎碎念. 墙倒众人推!向太直播怒撕王家卫,超支、删戏、嘴欠黑料全扒光;抖音百科. 王家卫(中国香港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光明网. 十几年过去了 我依然看不懂王家卫;抖音视频. 《繁花》TVB收视创新低引热议,港人偏好成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