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的关税暂停一年,意味着上海一家外贸公司的订单量一夜之间恢复了80%。 ” 这是吉隆坡磋商后中国企业的真实反应。
2025年10月30日,中美贸易战迎来戏剧性转折:美国取消了对中国商品加征的10%“芬太尼关税”,并将24%的对等关税暂停一年。 但普通人更关心的是,这场“休战”能让涨价的商品降价吗? 被裁员的工人能重返岗位吗?
家电、机械、电子元件等占中国对美出口30%的品类,是24%关税的“重灾区”。 上海思乐得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斌透露,关税暂停后,美国订单迅速回流,产能恢复至疫情前的八成。
更关键的是,美方同步暂停了“50%穿透性出口管制规则”,此前这一规则导致半导体领域超200项审批积压,中芯国际等企业连设备维保都受阻。 如今,华为的精密元器件采购周期有望缩短40%。
贸易战曾让航运业胆战心惊。 美方原计划对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船舶征收每净吨50美元的附加费,一艘10万吨级集装箱船单次入境成本增加500万美元。
如今,美方暂停对华海事物流301调查,中国造船业迎来转机:江南造船厂透露,已有3家美国企业重启LNG运输船订单谈判。 这对依赖中美航线的物流公司和外贸企业来说,无疑是成本“减负”。
美方让步背后是民生压力。 加征关税导致美国电子产品价格预期上涨11%-70%,低收入家庭年支出增加5200美元。
2025年一季度,美国因通胀爆发1300多场示威。同时,美国半导体企业因出口管制丧失15%的中国市场份额,英特尔、高通等巨头联名向政府施压。 这些现实问题迫使美国回到谈判桌。
贸易战曾让国内就业市场撕裂。 长三角纺织业订单流失至越南,东莞电子厂裁员30%,上海港对美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减少25%。
关税暂停后,外贸企业迎来“回血期”:跨境电商订单回升,手机出口增速预计反弹至18%-20%。 但危机未完全解除,中美贸易直接关联中国数百万就业岗位,若未来关税重启,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可能受冲击。
尽管美方暂停了24%关税,但“芬太尼关税”仅取消10%,其余部分保留。 中美在农产品贸易、芬太尼管控等细节尚未敲定,且美国大选临近可能引发政策反复。
商务部强调“成果来之不易”,暗示未来博弈仍存变数。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物价波动和就业风险并未根除,只是获得了一段喘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