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出生于2008年的外国游客,在马尔代夫便利店掏出护照想买包烟,却被店员拒绝——不是因为年龄不够,而是因为他“生得太晚”。从2025年11月1日起,所有2007年1月1日后出生的人,无论国籍,终身不得在马尔代夫购买、持有或使用烟草。这一政策让这个印度洋岛国成为全球首个实施“世代禁烟令”的国家。
马尔代夫政府称,此举旨在切断青少年与烟草的首次接触,培育“无烟一代”。数据显示,该国男性吸烟率高达42.2%,每年因烟草相关疾病消耗的医疗支出占国家医疗预算15%,经济损失近58亿美元。更令人担忧的是,青少年吸烟率持续上升,尼古丁正悄然侵蚀下一代的身体与未来。禁令背后,是公共健康危机的现实倒逼。
但这项政策的真正争议,在于它划下了一条前所未有的红线:以出生年份为界,永久剥夺一部分人的选择权。支持者视其为公共卫生的里程碑,如同疫苗接种或交通法规,是对可预防伤害的必要阻断。世界卫生组织虽未直接背书此类立法,但其《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明确主张,保护青少年免受尼古丁侵害是国家责任。吸烟不是自由,而是成瘾;而预防成瘾,正是政府的伦理义务。
反对声音则警惕这种“终身禁令”的滑坡风险。当国家可以基于健康理由,永久限制某一群体的行为,那未来是否也能禁止高糖饮料、限制游戏时间,甚至干预基因选择?尽管新西兰曾尝试类似法案却在政治压力下废止,马尔代夫却选择孤身前行。不同在于,马尔代夫未提供减害替代路径——电子烟也被全面禁止,这意味着吸烟者无法转向风险更低的选择,反而可能催生黑市。数据显示,禁令与高税并行后,非法烟草贸易已增长38%。
真正的考验不在法律条文,而在社会共识。政策若缺乏配套教育、心理支持与青少年参与,就容易沦为纸上禁令。目前尚无证据显示马尔代夫开展了系统性的校园宣传或青年对话。没有理解的服从,终将滋生对抗;没有引导的禁止,只会催生地下流通。
健康不是强加的秩序,而是被唤醒的自觉。最有力的禁烟,从不只靠法律划界,而在于让年轻人自己看清烟雾背后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