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债务博弈美元吸血全球,中国基建反攻内需

 新闻动态    |      2025-11-24 12:32

美国债务模式的核心,是用美元地位向全球转移成本,而且数字已冲到37万亿,于是每个新生儿就背上近11万债务,同时外国投资者持有比例约两成,但美国还设计了稳定币储备美债的通道,因此全球用户成了无意识买单者,甚至连货币贬值都是化债工具,不过这种隐形违约虽然高效,却可能侵蚀信用。而且当外国持有美债比例从三成降到两成时,就意味着信任下降,总之这套机制强悍但风险在积累。

相比之下,中国债务化解靠内部消化,因此宏观杠杆率虽高到三百,却政府债务占比仅五成多,而且企业部门压力最大,尤其地方隐性债和房地产债务。不过中国通过多轮债务置换来减压,最近一轮是发行特殊再融资债,于是落实“谁家的孩子谁抱”的原则,因此避免道德风险,而且中央会适度支援,但区域不平衡问题仍在,只要债务背后是实体资产,未来回报就有可能覆盖成本。

两种模式的效果差异明显,因为美国依赖全球买单所以融资成本低,而且十年期美债收益率能在四以内。但这种优势建立在美元霸权,然而如果特权滥用,就会动摇根基,因此全球的美元信任可能继续下降。中国模式则不转嫁风险,因此更稳,但会面临资源错配以及效率损失,不过基础设施债形成资产而非消耗资金,因此长期看回报机会更大。

未来的化债关键,也许在技术革命,因为美国在人工智能等领域领先,所以可能率先找到新增长点,而中国在新能源和电动汽车表现亮眼,因此也能获得新财政来源。而且美国在推超长期债锁定低利率,中国则在显性化地方债,于是两国都在提升债务治理体系,因此保持温和通胀将有助化债,总而言之债务不怕存在,怕的是错误使用。

如果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升,中国将获得更多国际化债手段,而美国如果债务增长失控,则霸权也会受考验。这样这场没有硝烟的货币战,谁能在债务和增长间保持平衡,谁就能在未来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