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原本看好张译和蒋欣这对“神仙组合”在《以法之名》里能再度点燃舆论场,毕竟都是大咖同台,题材又紧扣司法风暴,怎么看都该是“王炸出场”的标配。结果剧集刚开播,热搜却被讨论“张译演谁都像自己”这样的槽点牢牢霸榜,多少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剧还没等熬到大结局,观众的耐心似乎已经见顶。就在大家“等风来”等到有点泄气时,《正当防卫》突然在网络悄然上线,戏码同属司法犯罪,主角却换成了张鲁一,气质立马大变。
没了“影帝”头衔的压力反而让张鲁一的表现更惊喜。他刚一亮相,肃杀感扑面而来――哪里像检察官,简直直接化身“血案自首人”。全身狼狈,开场白只有一句“我杀了人,我自首”,瞬间把人带入悬疑氛围。这种切入方式,比起《以法之名》开头那种循序渐进的叙事套路,明显要凌厉很多。张鲁一的段鸿山,从一开始就在身份的巨大反差里游走,给了观众极强的新鲜感。
要说张鲁一,观众或许对他“厚积薄发”的履历并不陌生,本科物理、硕士艺术,入行以来也一直是反派里的“卷王”。但这一次,当他用谨慎、理性、甚至带点冷漠的眼神,还原一个在自首与辩护之间挣扎的检察官时,我真有点分不清他到底在演受害者还是施害者。这种把检察官和嫌疑人的双重身份融进一人身上的层次感,不吹不黑,目前的同类剧作里还真不多见。
细细琢磨他在剧里的业务线,先是西装革履、家庭和乐,带女儿打趣,检察官范儿端得十足;再一转头,卷进家暴案的调查,面对死者家属和犯罪嫌疑人的时候,他的犹豫、共情、推理,每个细节都不浪费。这份“戏里戏外两张脸”的塑造感,让人有点想起他早年在《麻雀》里那种玩味的“枭雄感”。比起张译那种不管穿哪身制服都带点《狂飙》安欣“影子”的表演,张鲁一似乎每一次抬眼,每一句反问都能带出过去的“案卷味”,让人物呼吸都带故事。
反观张译的表现,难免让人觉得“本色太重”。他的那套带着一丝局促的标志性微笑,和略显做作的表情管理,在检察官这个角色里,总差了点锐利感。观众这两年看惯了张译的“公务员升职记”,不管是警官安欣,还是检察官雷旭,形象始终绕不开那点熟悉的肃然――结果用多了,竟成了拘谨和单调。
两部剧的对比,总有点“无伤大雅”的酸甜。张鲁一的段鸿山,一面在案发现场追溯真相,一面要面对高校女检察官高叶饰演的方灵渊,两人唇枪舌剑、立场各异,里外都有火药味。曾经饰演反派的底色和“好人”的新鲜感混剪到一起,观众自然觉得耳目一新。张译虽然贵为影帝,这出《以法之名》却更多是延续以往熟练但缺乏突破的套路,久之便生倦意。
有意思的是,张鲁一这回饰演“杀人案”的检察官,不靠台词堆砌,不用大尺度冲突,角色阴影和痛点全靠眼神和细节塑造。面对“正当防卫”这类边界模糊的案件,他不再只是报告式发言、陈述案情,而是每次质询都有真情流露,仿佛每个选择都是命运的链条。对比十四年前老案的无奈,再看新案的突破,这“正与邪”切换得太带感了。
《正当防卫》里的张鲁一与《以法之名》中的张译,就像同一场雨落在两条河流一边水波暗涌,一边平铺直叙。身份、气质、处理案件的方式,都有独自的沧桑与锋芒。虽然论资历、奖项张译依然“碾压全场”,但谁又说只有头衔才能代表演技的全部?
观众喜欢新意,也珍惜熟悉。可太多安全感,有时恰恰是缺乏突破的温床。正如检察官面对正当防卫的界限时无法轻下断语,演员的“演技标签”也是非黑即白的事吗?你更喜欢剧场里张译式的沉稳,还是张鲁一式的锋利?有没有哪一次角色转换,让你忽然对熟悉的演员有了新的认识?欢迎聊聊你在这些司法悬疑剧里,从谁身上看到了真正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