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急了:历史书不对劲,连冰箱贴都要挨个审查!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走进一个你从小逛到大的博物馆,突然觉得哪儿不对劲了?那些熟悉的展品还在,但旁边的说明文字,好像被人悄悄改过,少了点什么,又多了点什么,整个故事的味儿都变了。
这可不是什么悬疑小说里的情节,而是真真切切在美国上演的一出大戏。眼瞅着2026年就是美国独立250周年的大日子,白宫里那位金发的总指挥官,觉得是时候给国家的历史来一次“大扫除”了。他要办一场史上最盛大的生日派对,但前提是,家里的陈年旧事,特别是那些不太光彩的,得先藏一藏,或者干脆重新讲一遍。
说干就干,一个名为“250周年特别工作组”的机构应运而生,特朗普亲自挂帅。目标很明确:全美国的博物馆、纪念馆,有一个算一个,都得接受审查。从全球最大的博物馆系统史密森学会开始,往下捋。确保展出的东西,都得符合一个调调,那就是“美国例外论”——咱们国家从根儿上就伟大,一路走来光芒万丈。
这股风刮得有多细?这么说吧,一个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员工私下透露,他们的任务是“检查每一本小册子、每一枚别针和每一块磁铁”。你没听错,连你买回家当纪念品的冰箱贴,都得是“政治正确”的,不能有半点“贬低”美国光辉形象的描述。
这事儿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对历史的“取”与“舍”。前些年,因为弗洛伊德事件,全美掀起了一场清算浪潮,不少南北战争时期南方邦联的雕像被推倒。那些雕像在很多人看来,是奴隶制和种族压迫的象征。可现在,风向倒转。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大手一挥,宣布要把2023年从阿灵顿国家公墓移除的南方邦联纪念碑,给重新安回去。
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个在美国争论了一百多年的概念,叫做“败局命题”史观(Lost Cause of the Confederacy)。这套说法,就是想把当年南方为了维护奴隶制而发动的叛乱,美化成一场为了州权和家园而战的悲壮史诗,刻意淡化甚至无视奴隶制的罪恶。把这些雕像请回来,无疑是在为这种“洗白”历史的观点站台。
不光是雕像,连军事基地的名字都得改回去。之前好不容易才把那些用南方邦联将军命名的基地换了名,现在五角大楼一声令下,全都恢复原样。这种操作,就好像在告诉大家,过去那些事儿,翻篇了,而且是以一种“我们没错”的姿态翻篇。
这种对历史的“精修”,已经渗透到了方方面面。约翰·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的理事会被大换血,换上的都是特朗普的支持者,他自己还当了主席。国家公园网站上,介绍同性恋解放运动历史的页面,删掉了关于变性人的内容。提到“小石城九人”事件——也就是九名黑人学生在种族隔离时代进入白人高中的标志性事件,原来的描述是他们为“平等和教育”打开了大门,现在只剩下轻飘飘的“寻求教育”。“平等”两个字,就这么消失了。
就连流行文化也逃不掉。国家历史博物馆里有个关于《星球大战》的展览,展品标签里提了一句,说电影里的机器人反映了越战和“水门事件”后,美国社会需要新的希望。就这么一句话,被白宫高级助理哈利根点名批评,说这是在把美国文化描绘成“天生暴力和帝国主义的”。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为了从娃娃抓起,俄克拉何马州甚至规定,公立学校的老师要想拿到从业资格证,必须通过一个由保守派媒体公司PragerU设计的评估测试。这个PragerU可不是什么正经大学,而是一个专门制作右翼宣传视频的机构。他们给孩子做的一个动画片里,哥伦布亲口为奴隶制辩护,说“当奴隶总比被杀好吧?”这种颠倒黑白的逻辑,居然要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这一切,都指向了一场关于“美国到底是谁”的文化战争。一方认为,美国的历史充满了缺点和错误,必须正视这些黑暗面,尤其是种族问题,才能真正进步。这一派的代表作,就是《纽约时报》推出的《1619计划》,它主张美国历史的起点,应该是第一批非洲奴隶被带到北美的1619年,而不是签署《独立宣言》的1776年。
另一方,也就是特朗普和他的支持者们,则认为这是在“用谎言玷污美国历史”。作为反击,他们搞出了一个《1776报告》,针锋相对地要推行“爱国主义教育”,核心思想就是:美国的伟大不容置疑,任何批判性的历史观都是对国家的背叛。
当然,历史学家们可没闲着。耶鲁大学的教授布莱特一针见血地指出,白宫这是在用意识形态攻击历史本身。他说,历史学家的工作不是去塑造一段“爱国的历史”,而是去寻找真相,不管那真相有多么令人不快。波士顿学院的理查森教授,自己掏钱制作一系列讲述美国民主历程的视频,想用扎实的史料去对抗那些被扭曲的叙事。
其实,这种对历史叙事的争夺,在美国并非首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史密森学会就曾因策划“埃诺拉·盖伊”号轰炸机(在广岛投下原子弹的飞机)的展览而引发轩然大波。展览试图探讨原子弹使用的道德复杂性,结果遭到退伍军人团体和国会的强烈反对,最终被迫修改,成了一个纯粹的技术展示。可见,如何讲述历史,从来都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
只是这一次,来自最高权力的干预,显得更加赤裸裸和系统化。
说到底,历史是什么?它不是一本写满了英雄事迹、供人瞻仰的圣经。它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曾经的光荣与梦想,也照出我们的贪婪、偏见和犯下的种种错误。一个真正自信的民族,敢于直面镜子中那个完整的、既不完美也不邪恶的自己。试图把镜子擦得只剩下光亮,那不是自信,那是心虚。一个连游客在国家公园留言簿上写下的“我们是如此软弱,以至于无法全面审视我们的历史吗?”这样的质问都容不下的国家,它的未来才真正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