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见夏侯渊人头竟黑脸:杀他还不如杀张郃,这是为何?

 意昂体育介绍    |      2025-08-26 10:33

刘备见夏侯渊人头竟黑脸:杀他还不如杀张郃,这是为何?

定军山一战,黄忠老爷子宝刀未老,一刀把夏侯渊的脑袋给剁了下来。这可是曹魏集团里坐镇一方的大帅,身份不一般。消息传回蜀营,所有人都等着庆功,等着刘备龙颜大悦。

可怪就怪在这儿,当那颗血淋淋的人头送到刘备跟前时,他老人家脸上非但没有半点喜色,反倒阴沉得能拧出水来。帐篷里瞬间鸦雀无声,大伙儿连大气都不敢喘。刘备就那么盯着看了半晌,幽幽地甩出一句:“要杀,就该杀张郃。一个夏侯渊,顶什么用?”

这话一出,满座皆惊。张郃是谁?一个从袁绍那儿过来的降将,在曹营里虽然也算个人物,可跟夏侯渊这种曹氏宗亲、一方统帅比起来,分量差远了。更别提他跟蜀汉交手的战绩,说实话,有点拿不出手。

翻开张郃的对战记录,那简直就是一部蜀汉名将的“战功簿”。碰上赵子龙,三十个回合不到就扛不住了;对上马超,更是二十回合就败下阵来;就连张飞和黄忠,也都让他吃尽了苦头。这么个“手下败将”,刘备怎么就惦记上了?

这就是刘备的毒辣之处了,他看人,从来不看一城一地的得失,他看的是骨头里的东西。张郃这人,打仗有个天大的毛病,就是“太稳了”,稳得让人绝望。

你别看他老输,可他每次都输得明明白白,退得干干净净。在宕渠山跟张飞死磕,眼看就要僵持不下,半路杀出个雷铜,两面夹击。换个二愣子将军,当时就得懵圈,阵脚一乱,就被人包了饺子。

张郃不,他脑子跟算盘似的,一看情况不对,二话不说,立刻指挥部队,井然有序地撤出战场。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连兵器铠甲都很少丢。他懂得一个最简单的道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没了,部队打散了,那才是真的输了底裤。

潼关那次更是经典。西凉马超猛得跟天神下凡一样,杀得曹操割须弃袍,狼狈逃窜。张郃也上去跟马超对了二十回合,他心里门儿清,自己不是这头“锦狮子”的对手。硬拼?那是傻子才干的事。

他打够二十回合,摸清了对方的斤两,在马超锐气最盛的时候果断后撤,完整地把自己的部队带了回来,转头就参与到后续的防线构建里。这种战场判断力和执行力,说真的,整个三国都找不出几个。他不是打不赢,而是他压根就没想过要在一场没把握的仗里跟你拼命。

他就像个顶级的拳击手,挨你几拳没关系,只要不被KO,他就能一直站在拳台上,慢慢耗光你的体力,最后倒下的准是你。刘备集团靠的是什么?就是一股子气,一股子冲劲。可这股气,在张郃这种“老油条”面前,根本不管用。

更要命的是,张-郃不光防守稳,他对战局的预判,简直到了恐怖的程度。他被后世的陈寿写进《三国志》,评价是“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什么意思?就是说他看战场的眼光,跟开了上帝视角一样,怎么打,在哪打,他心里都有数。

定军山之战前,张郃就苦口婆心地劝夏侯渊,说黄忠这老头子精明得很,咱们得稳扎稳打,不能冒进。夏侯渊听了吗?没听。他觉得张郃是降将,胆子小,结果一头冲出去,被黄忠抓个正着,一命呜呼。

夏侯渊一死,曹魏的西线战场群龙无首,按理说蜀军应该乘胜追击,一举拿下汉中。可结果呢?愣是被张郃这个“败军之将”给稳住了。他迅速收拢了夏侯渊的残兵败将,重新布防,硬是把士气正盛的蜀军给挡在了定军山一线,一步都前进不了。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本来势如破竹,结果在街亭遇上了谁?还是张郃。马谡那小子只会纸上谈兵,被张郃一眼看穿,直接断了水源,围在山上。一场大胜,瞬间变成了全线溃败,诸葛亮只能挥泪斩马谡,灰溜溜地退回汉中。

可以说,只要张郃在,蜀汉的北伐大业就永远隔着一座翻不过去的大山。他不是那种能一战定乾坤的帅才,但他是一个能让防线固若金汤的将才。杀一个夏侯渊,曹操可以再派一个来。可杀一个张郃,曹魏的西线就等于塌了半边天。

刘备早就看透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说出那句让众人不解的话。他怕的,从来不是那些一往无前的猛将,而是张郃这种打不烂、拖不垮、耗不死的“牛皮糖”。

可惜,张郃最后还是死了,而且死得相当憋屈。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张郃再次出战。当时蜀军粮尽退兵,张郃的上司司马懿非要他去追。张郃连连摆手,说穷寇莫追,况且蜀道艰险,必有埋伏。

可司马懿当时正和张郃争夺军权,哪里听得进去,硬是逼着他出兵。结果,在木门道那个狭窄的谷地,张郃中了诸葛亮的埋伏,万箭穿心,一代名将,就这么窝囊地死在了自己人的算计里。

张郃一死,魏国西线再无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他就像一根定海神针,他在,阵地就在。他没了,蜀汉的压力骤然减轻。

回过头来看刘备当年的那句话,才明白什么叫帝王心术。他看到的,是那一场场“失败”背后,一个将军对军队、对战争最深刻的理解。张郃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作真正的“国之良将”。他不是最锋利的那把刀,却是最坚固的那面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