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道导弹击败反舰导弹!三年后俄军成功为莫斯科号复仇

 意昂体育介绍    |      2025-09-04 03:13

在2022年4月13日这天,俄罗斯黑海舰队的旗舰莫斯科号巡洋舰在蛇岛东边海域执行任务时,不幸被乌克兰的RK-360MC海王星岸基反舰导弹击沉了。这艘船是斯拉瓦级的老牌舰艇,排水量突破一万吨,配备了许多导弹和炮塔,原本是黑海舰队的象征,结果就这么沉没了。俄罗斯国防部后来确认,事故导致1人遇难,27人失踪,其余几百名官兵都被成功营救,但乌克兰方面则表示伤亡可能还要更大。这次莫斯科号的沉没,直接削弱了俄罗斯在黑海的掌控能力,舰队不得不将舰船全部撤到更远的区域躲避。这件事成为俄乌冲突中的一个转折点,彰显了乌克兰本土武器对俄罗斯海军带来的确切威胁。

海王星导弹系统其实是乌克兰自己研究开发的,基本上是模仿苏联时期的Kh-35,射程大概在300公里左右,能低空沿海掠过,几乎可以躲避雷达侦测。2022年那一次打击,乌克兰在敖德萨附近发射了两枚R-360导弹,第一枚击中了莫斯科号的中部,造成了大火,第二枚则击中了舰尾,破坏了推进系统,导致舰艇倾斜沉没。俄罗斯的S-300F防空系统没能拦下,可能是导弹飞得太贴海面,或者警戒没有及时跟上。调查结果显示,莫斯科号的损管不够到位,火势蔓延得太快,弹药库爆炸更是让情况变得更糟。这次的损失不仅仅是这艘船的价值,估计价值7.5亿美元左右,还失去了舰上那些先进的装备,全都泡汤了。从那以后,俄罗斯海军在黑海的行动变得更加谨慎了,转而靠远程导弹和无人机来施加压力。

三年时间过去了,俄罗斯军队终于找到了机会进行反击。2025年8月28日,他们在前线用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的9M723弹道导弹,成功击中了乌克兰一辆海王星岸基反舰导弹发射车。这件事儿由俄罗斯军方发布的录像确认了,地点在扎波罗热州柳比茨克村附近。俄军的侦察无人机率先锁定了目标,那辆发射车已经开始发射,刚刚发出了一枚R-360导弹,正准备发射第二枚。

没想到,伊斯坎德尔导弹很快就飞了过来,虽然没能直接击中目标,偏差大概在80米左右,不过它携带的战斗部有480公斤高爆破片,爆炸时覆盖范围非常广,碎片穿透了发射车的外壳,还引燃了车上未发射的另一枚导弹。整个发射系统瞬间被摧毁,视频显示火光冲天,车身严重变形。

这次打击特别迅速,从无人机找到目标到导弹击中,几分钟就搞定了。这得归功于俄罗斯从2023年开始推行的战术调整,他们把前线侦察无人机部队和伊斯坎德尔导弹连列成一个战术集团,建立了一套专用数据链,直接连接无人机、指挥车和发射平台,跳过了以前需要多层指挥的环节。过去打击敏感目标时,信息上报得慢,至少得半小时,现在都压缩到十分钟以内。伊斯坎德尔原本是集团军规模的装备,射程有480公里,速度快,精度也不错,但这次偏差大,可能和导引方式有关。俄罗斯简化了导弹的制导体系,只采用惯导和卫星校正,没有加装末端雷达或光学头。乌克兰方面干扰了卫星信号,导致精度有所下降,但导弹内的高威力战斗部弥补了这个问题。

说到底,这其实算是一场稍晚到来的复仇。莫斯科号沉没让俄罗斯失去了面子,黑海舰队的整体实力也大受影响,无法像以前那样封锁乌克兰沿海。乌克兰用海王星导弹,充分证明了非对称作战的巨大威力,表明本土系统就足以威胁大型水面舰只。眼下,俄罗斯摧毁了一辆发射车,虽然还不能算是全部消灭海王星系统,但至少显示出他们在侦察和打击链路方面迈出了新步伐。乌克兰的海王星系统从2022年开始不断升级,到了2025年,已经研制出射程超过600公里的型号,甚至有消息称达到了一千公里,还在5月对俄罗斯海军港口进行了打击。另一方面,俄罗斯持续在监视和攻击类似目标,国防部发布的宣传视频主要展现了他们在战术改革上的一些战果。

伊斯坎德尔导弹属于俄罗斯的短程弹道导弹,采用单级固体燃料,具备全程制导能力,可以携带核弹头或常规弹头。9M723型号长度7.2米,直径0.95米,重量在3800到4015公斤之间,最大射程达480公里。它的优势在于机动性强,发射平台能迅速转移,飞行途中还能变轨躲避拦截。乌克兰的海王星是巡航导弹,虽然射程有限,但隐蔽性极佳,主要用来反舰。这次俄军用弹道导弹攻击巡航导弹的发射车,显示出在高对抗环境下的适应能力。过去俄军比较慢,配合也不够灵活,擅长对固定目标,现在经过改革,能够应对“快打快撤”的装备,比如海王星或海马斯火箭炮,只需15分钟左右就能完成撤离任务。

乌克兰确认他们损失了一辆发射车和10名操作人员,不过他们没因此停下来,继续研发和升级导弹。俄罗斯军队持续施压这些目标,但在精准打击方面出现了短板,如果不是弹片全面覆盖,车辆可能早就跑掉了。这也提醒大家,战争中的技术更新换代很快,双方都在不断学习对方的套路。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机动战术中学会了简化作战链条,而乌克兰则从俄罗斯的导弹装备中学到延长射程的技巧。到2025年,冲突已持续超过三年,双方都付出了巨大代价,俄罗斯的伤亡和阵亡总数已超百万,乌克兰也经历了惨重的损失。

莫斯科号的舰长安东·瓦列里耶维奇·库普林在2022年4月14日的沉没事件中丧生,当时他44岁,是一等上校。俄罗斯官方为他举行了悼念,但他正是那次失败的亲眼目睹者。库普林在海军的服役时间很长,参与过黑海地区的巡逻和演习,2022年2月还曾指挥炮击蛇岛。不过,导弹的攻击让一切都结束了。他的去世成为俄罗斯海军的一个痛点,比如摧毁海王星导弹发射车,也算是一种“报仇”。

俄罗斯希望通过这种打击手段来重新夺回黑海的优势地位,不过乌克兰在本土武器方面的快速发展让局面变得更加复杂。乌克兰使用海王星导弹击沉莫斯科号后,开始转向海上无人机,而俄罗斯则加强了电子战能力。双方都在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俄罗斯的伊斯坎德尔导弹虽然火力强大,但消耗大、成本也高,而乌克兰的海王星则更为经济灵活。未来的战场中,谁能先破解对方的作战链路,谁就会占据主动。中国军队其实也在密切关注这些情况,因为面对类似的威胁,比如台军的雄风导弹或者海马斯火箭,也需要构建高效的侦察和打击体系。

俄罗斯憋了三年,终于找到机会反击了。不过,战争可不是玩游戏,摧毁一辆车辆并不能根本改变局势。乌克兰仍在不断升级导弹技术,俄罗斯也在调整自己的战术。莫斯科号遇难让俄罗斯海军从曾经的海上霸主变得更为谨慎,尽管三年后这次反击让人觉得解气,但冲突还远没有结束。双方都在消耗彼此的实力,看看谁先扛不住。俄罗斯的经济受到制裁的影响很大,乌克兰靠着西方的援助续命。表面上看,复仇听起来振奋,但实际上,这只是无休止循环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