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第一楼:望海楼,泰州八百年的时空对话

 意昂体育介绍    |      2025-09-18 10:16

#寻味秋分节气美食#

云水苍茫处,有一座楼阁屡毁屡建,见证了泰州城八百年的兴衰变迁。登楼远眺,虽不见海,却能望见一段沉甸甸的历史。

“泰州望海楼,初建于南宋绍定二年,被誉为江淮第一楼”。这座楼的命运多舛,曾四次毁坏又四次重建,每一次重建都恰逢盛世,仿佛它的存废就是中华民族兴衰的晴雨表。

千年文脉,望海之名缘起

望海楼的故事,要追溯到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那时,它初名“海阳楼”。明明泰州不靠海,为何以“望海”为名?

原来,古代泰州东临黄海,从汉至唐一直是长江北岸最东边的海滨城市。早期泰州的地名称“海阳”、“海陵”,都与海有关。可以说,泰州本就是一座从海里“涨”出来的城市。以“望海”为名,寄托了泰州人对大海母亲的深切怀念。

望海楼历经多次重建和更名: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楼毁于大火,州守鲍龙重建,改称“望海楼”。

清康熙年间:重建后更名为“靖海楼”。

清嘉庆初年:楼几欲倒塌,拆除重建,并将楼基增高,更名为“鸣凤楼”。

1938年:在政府下令拆除城墙的同时,望海楼也被拆除。

2006年:泰州市政府决定重建望海楼,名字沿用古代的“望海楼”。

建筑美学,江淮第一楼的风骨

新建的望海楼由东南大学杜宝顺教授设计(他也是南京阅江楼的设计者),历时半年,三易其稿。

楼高32米,取宋代建筑风格,外观三层环廊。主体色彩取栗壳、青灰二色,古朴典雅。下面筑高大石台,平面呈十字折角形,三层重檐十字顶,中层出回廊和平座。

登楼远眺,可将凤城河美景与泰州城景尽收眼底。四楼的观景平台是拍照的绝佳位置,尤其是下午4-6点,既能拍到白天的古楼风貌,又能欣赏到绝美日落。

文脉传承,名仕风流的精神地标

望海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泰州文脉的象征。

楼西的文会堂,初为北宋滕子京所建。这里陈列着北宋时在泰州为官,而后升迁至宰相的晏殊、范仲淹、富弼、韩琦、吕夷简五相的史料,堂前植“五相树”。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所作的范仲淹青铜塑像也立于此。

2007年,重修望海楼时,范仲淹第二十八世孙范敬宜先生写下了《重修望海楼记》。这篇金底黑字的记文现镶嵌在望海楼二楼迎面高壁上,全篇五百多字,以文言文撰写,大气磅礴。

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曾登临此楼,包括施耐庵、王艮、郑板桥、柳敬亭、梅兰芳,以及陆游、范仲淹、欧阳修、岳飞、孔尚任等。这里堪称“中华文化一处重要高台之所在”。

实用信息,穿越时空的旅程

地址: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东南园10号

交通指南:

自驾:直接导航“望海楼”,景区内设有停车场

公交:乘坐1路、2路、8路、9路、10路、22路、301路等公交车到“望海楼站”下车

拍照攻略:

建议下午4-6点来,既能拍到白天古楼,又能等到绝美日落

穿汉服或新中式服装更出片

必拍机位:四楼露台栏杆处、碑林拱门、河边柳树下

周边美食:

泰州早茶:望海楼对面“凤城河早茶”很正宗,蟹黄包必点

河鲜美食:景区南门“望江楼”的刀鱼馄饨是一绝

特色小吃:老街油端、黄桥烧饼都值得尝试

离园时,夕阳为望海楼披上了一层金光。望着这座屡毁屡建的楼阁,我突然明白了它存在的意义——它不只是泰州的地标,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本为望海筑此楼,岂料远近皆望楼” 。望海楼,望的不是海,是泰州人穿越千年的情怀与风骨。

若你来泰州,不妨在一个秋日的下午,登上望海楼,等一场日落,感受千年文脉在耳边轻轻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