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这事儿总算翻篇了。
韩磊老师那档子“桃色新闻”,最后以造谣者被揪出来、灰溜溜道歉告终。
结局嘛,挺解气。
但说实话,我一点儿也不觉得意外。
你让一个唱《向天再借五百年》的爷们儿,被一篇连标点符号都透着心虚的小作文给摁死?
开什么玩笑。
这操作,就好像想用一根牙签去撬动泰山,不是说不行,主要是显得你脑子不太好使。
整件事从头到尾,都透着一股子廉价的荒诞感。
一个连实名都不敢露的账号,几段煽风点火的文字,就把舆论场搅合成了一锅滚开的沸水。
那帮所谓的“网络正义使者”们,比谁都激动,好像韩磊刨了他家祖坟似的,一个个键盘敲得火星四溅。
那几天,你要是敢说一句“等个后续”,都得被扣上“洗地”的帽子。
你说这帮人图啥呢?
嗨,就是图个热闹,图个“把神拉下神坛”的快感。
韩磊是谁?
那是国家队级别的歌手,是春晚的常客,形象一向是板正的、豪迈的。
这种人要是“塌房”了,那得是多大一个瓜啊!
够这帮人嚼上一年半载的。
这事儿也让我琢磨过味儿来,为啥现在的“网络碰瓷”,都爱找老艺术家下手?
欺负人年纪大了,不上网?
我看不是。
根子上,是这帮人摸透了套路:老一辈的艺术家,把名声看得比命都重。
你泼他一身脏水,他为了自证清白,就得跟你耗。
只要他一耗,你就赢了,流量、关注度,啥都有了。
你要是运气好,碰上个想“息事宁人”的,私下里还能捞一笔。
这买卖,简直是无本万利。
可惜啊,他们这次找错了人。
韩磊身上那股子劲儿,是写在脸上的。
你瞅他那长相,就是典型的内蒙汉子,轻易不惹事,但事儿来了也绝不怕事。
他的团队那套操作,简直是“反黑”的教科书。
不跟你网上对线,不发什么情绪化的“律师函警告”,直接固定证据,一键报警。
这战术,漂亮。
这就好比打篮球,对方用垃圾话和小动作骚扰你,你最好的回应不是跟他对喷,而是用一个干净利落的得分,让他闭嘴。
韩磊团队的这一套组合拳,打得那叫一个稳准狠。
直接把对方从一个“弱女子”的受害者人设,打回了“职业造谣者”的原形。
警察叔叔一出手,那更是摧枯拉朽。
什么“出身农民”,IP地址在一线城市;什么“一时贪玩”,原来是碰瓷儿的惯犯。
这脸打的,隔着屏幕我都能听见响儿。
那个造谣者手写的那封道歉信,现在回头看,简直就是个笑话。
字里行间哪有半分悔意?
全是“我弱我有理”的流氓逻辑。
这事儿也给圈里那些一出事就想着“花钱消灾”的明星们提了个醒:妥协,换不来清静,只会让鬣狗觉得你是一块肥肉。
你越是退让,他们就越是得寸进尺。
对付流氓,就得用比他更硬的手段。
法律,就是你手里最硬的那根棍子。
说到底,韩磊能这么硬气,还是有底气。
这底气,一半来自于事实,另一半,来自于他几十年来积攒下的口碑和作品。
一个人的气质,是骗不了人的。
一个能把《等待》唱得荡气回肠的人,他的内心世界,绝不会像那篇小作文里写得那么龌龊。
如今风波散去,韩-磊又回到了舞台上。
他的歌声依旧,但经历过这么一遭,想必他对“人心”二字,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至于我们这些看客,热闹看完了,也该散了。
只是下回再有类似的“大瓜”爆出来的时候,不妨都先冷静一下。
别急着站队,别急着审判,让子弹飞一会儿。
毕竟,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但也不是我们的情绪垃圾场。
每一次不负责任的转发和评论,都是在给下一次的“网络暴力”添砖加瓦。
这事儿,跟咱每个人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