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局势胶着,普京顶住西方制裁,中欧博弈全球供应链稳定之战

 意昂体育介绍    |      2025-10-11 01:40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W.n

2024年6月,意大利普利亚的G7峰会敲定,用被冻结在西方的俄罗斯资产收益做担保,给乌克兰发一笔约500亿美元的贷款;紧跟着,6月24日,布鲁塞尔通过了欧盟对俄的第14套措施。战事已经打到第三个年头,莫斯科没塌,基辅还在撑,油气和粮食的航线一直在跑。

先看西方这几招:冻结约3000亿美元俄罗斯央行海外资产,限制高端技术出口,银行结算也加了很多门槛。因为这个,很多人判断俄罗斯会顶不住。结果并没有那么快,俄方把多个渠道改了路子,继续运转。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对俄罗斯的增长预测在2%到3%之间,2023年也给到过3.6%的实际增速;财政方面,2023年联邦预算赤字控制在GDP的约2%上下。再说失业率,俄官方公布的水平长期在低位。不算漂亮,但稳住了基本盘,这点得承认。

社会面上,超市货架有货,公共服务正常,工资和养老金按月发;对外贸易的重点从欧洲挪到亚洲,原油和成品油更多去中国、印度。同样重要的是,国内工业链围着军需转,订单不断,这也在拉动产能。

为什么能扛?俄罗斯是典型的资源和重工业为主的经济,服务业比重不高,先把粮食和能源握在手里。这就是它的“堡垒式”过法。小麦出口多年世界第一,2023/24榖季对外卖出约五千万吨,占全球份额约四分之一;天然气、原油自己产,管道和海运两条腿走路。

但这条路代价也不小。效率不高,技术更新慢,民用投资被军工挤压;IMF给出的中期判断是增速往1%附近回落的风险不小。能过关不等于好更不等于长期能跑赢。

制裁落下后,能源这块,俄罗斯一边给价格打折,一边靠老旧油轮队、替代保险、不同港口组合把货送出去。印度在2023年后期到今年一直是俄罗斯海运原油的大买家,月均进口超过一百万桶/日的情况很常见。这说明,只要有人愿意买,市场就会自发找路。

把镜头切到中国,中国走的是另一条“网络式”的路:深度在全球供应链里,别人离不开你。中国2024年名义GDP大约18.7万亿美元,制造业产值占全球约三成,手机、光伏、汽车零部件、机电产品到处都是中国的影子。因为这个,很多国家嘴上说“脱钩”,手上的订单却没停。

同样,我们得说清脆弱点。中国这台大机器吃油吃气吃大豆,原油对外依存度常年在七成左右,天然气进口这两年接近一千亿立方米;大豆进口规模在一亿吨上下,口粮基本自给,但饲料和油料还是要靠外面。还有一个要点,马六甲等海上通道很关键,这就是容易被卡住的地方。

中国的解法不是掉头去做“堡垒”,那是自废武功。办法是两段一起下棋:一边把内循环做实,一边把外循环做稳。自2020年提“双循环”,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过半了,消费、制造升级和新基建往里扎根。同样,18亿亩耕地红线盯紧,口粮要稳住,油料作物补短板。

能源上,中国做的是来源极度多元化。中东、俄罗斯、中亚、非洲都有长约和现货;中俄东线天然气在持续增量供气,西线还在谈;风电、光伏、核电一起上,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每年都在抬升,靠结构调整把风险往下压。

粮食这块,除了稳住国内产能,还拓展外部合作。远东项目、南美大豆、东南亚油棕,分散来源,降低波动。另外,仓储物流和金融支持也在跟进,同样是为了让关键物资的链条更顺。

这样一对照就清楚了:俄罗斯把底线抓在手里,先保证能过冬;中国把网络织到全球,先保证能持续做生意。两条路不是互相排斥,关键在于怎么把“堡垒”的硬核和“网络”的弹性合到一起。

这几年我们看到的,就是不同国家在同一场抢地盘和掰手腕里,拿出各自的家底和手法。有人靠资源顶住,有人靠产业链稳住;同样重要的是,谁能在关键处加固、在非关键处放松。

傍晚的连云港码头,堆场里的集装箱一排排,橙色吊车在缓慢移动,远处一艘装油的巨轮正靠泊,工人把反光背心拉紧。下一波制裁升级、海上通道风浪再起的时候,谁能先把这条线稳住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