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以冲突两年了!哈马斯松口接受20点计划?停火真有戏?

 意昂体育介绍    |      2025-10-25 07:26

到今年10月7日,巴勒斯坦哈马斯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已满两年。

这场战争早已不是地图上的边界争端,而是血与火交织的现实。

加沙地带的平民时时刻刻在废墟中寻找水源、药品、安全的角落。

孩子在断墙下哭泣,老人在无电无药的病房里等死。

这不是新闻画面,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日常。

国际社会再也无法假装看不见。

联合国大会罕见出现142票对10票的压倒性表决,谴责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

曾经坚定站在以色列一边的西方国家开始动摇。

就连美国——这个几十年来几乎无条件支持以色列的超级大国——也站出来喊停。

而喊停的人,正是现任总统特朗普。

特朗普不是一直被视作以色列最亲密的盟友吗?

他任内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将使馆迁至耶路撒冷,承认戈兰高地归属以色列。

如今却突然转向调停角色。

这究竟是出于对人道灾难的真正关切,还是为了在2025年这个关键年份积累政治资本?

更关键的是,他提出的方案,真能终结这场战争吗?

必须回到冲突的根源。

巴以矛盾绝非简单的领土纠纷。

它深植于百年民族对立、宗教分歧、殖民遗产与政治失信。

哈马斯与以色列之间早已不存在“谁先动手”的争议,只有“谁都不信对方会停手”的死局。

这种互信崩塌,使得任何军事行动都极易滑向极端。

于是,战争出现了令人震惊的异化:哈马斯劫持平民为人质;以色列对居民区、医院、学校实施无差别轰炸。

这些行为早已超出国际人道法允许的战争范畴。

随着加沙死亡人数突破五万——其中绝大多数是妇女与儿童——全球舆论彻底转向。

沉默不再是一种选择。

正是在这种压力下,特朗普政府调整策略。

当然,不能排除政治动机。

他2025年1月重返白宫,距离下届大选仅一年多。

若能在任内促成巴以停火,哪怕只是表面协议,也将成为其外交履历上的高光时刻。

更重要的是,美国若继续无视国际谴责,其全球领导力将进一步受损。

于是,“21点计划”率先出炉。

名称正式,内容却充满不对等。

它要求哈马斯完全撤离加沙——可加沙本就是巴勒斯坦领土,哈马斯虽被多国列为恐怖组织,但在当地部分民众眼中,它是抵抗象征。

计划还提议由美国及西方主导的第三方机构接管加沙治理,而以色列仅需释放部分人质,至于撤军?仅模糊表述为“退回到应退区域”。

这种措辞令人不安。

它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

难怪哈马斯与以色列罕见达成一致:都称“部分同意、部分不同意”。

实质是双方均拒绝接受核心条款。

特朗普团队迅速推出“20点计划”。

名称少一点,内容微调:人质释放时限从48小时延至72小时;“永久非军事化”改为“逐步去军事化”;明确以色列不得占领加沙,哈马斯则须放下武器并退出政治舞台。

表面看更平衡,实则更偏颇。

新方案几乎删除所有对以色列的实质性约束,却将解除哈马斯武装写得斩钉截铁。

这等于要求哈马斯自我解散。

对一个以武装抵抗为存在根基的组织而言,这是政治自杀。

哈马斯不可能接受。

以色列呢?

计划要求其放弃已控制的约70%加沙土地。

内塔尼亚胡政府却公开表示:若哈马斯拒绝“20点”,以色列将“单方面结束战争”。

这不是和平宣言,而是最后通牒。

更确切地说,是全面清剿的借口。

事实印证了这一点。

10月4日前,以色列对加沙的轰炸强度骤增,炮火密度达近期峰值。

显然,他们试图在谈判前以武力最大化控制区域,逼迫哈马斯在绝望中屈服。

这种“边谈边打”的策略连特朗普都难以容忍。

10月5日,他致电内塔尼亚胡,明确表达不满,要求后者在次日谈判中展现“积极态度”。

从曾公开称赞内塔尼亚胡“强硬有魄力”,到如今直接施压,特朗普立场的转变耐人寻味。

10月6日晚,在埃及斡旋下,巴以展开新一轮间接谈判。

双方代表未同处一室,仅通过中间人传话。

这种安排本身即表明信任已荡然无存。

次日清晨,哈马斯称“谈判取得积极进展”,但立即补充:“以色列的持续轰炸仍是停火最大障碍。”

这句话直指核心:嘴上谈停火,手上不停炮,谈判毫无意义。

而以色列全程沉默。

既不否认进展,也不确认协议。

这种沉默比否认更危险——它意味着军事行动不会因谈判而暂停。

那么,停火还有可能吗?

哈马斯处境艰难。

两年战争使其骨干大量伤亡,武器补给几近枯竭,基本生存物资依赖地下隧道偷运。

但它死守一条底线:加沙是我们的土地,我们是在保卫家园。

这不是宣传口号,是现实认知。

对许多加沙青年而言,哈马斯是唯一可见的抵抗力量。

若按“20点”要求交出武器、退出政治,等于主动消失。

这种条件,绝无可能接受。

以色列的目标从不是“自卫”。

其军事行动节奏与范围清晰表明:意图彻底控制加沙,至少实现长期军事存在。

两年来,以军从北向南推进,已实际控制大片区域。

现在要求其退出70%土地?

无论内塔尼亚胡还是任何以色列领导人,都难以向国内交代。

国内右翼势力甚至公开主张“重新安置”加沙居民,彻底清除哈马斯生存土壤。

因此,所谓谈判,实为博弈。

哈马斯赌国际压力迫使以色列退让;以色列赌能在外部干预前击溃哈马斯。

夹在中间的,是每日在废墟中挣扎求生的平民。

以色列并非毫无压力。

国际上,多国开始限制对以军售,欧洲部分国家讨论制裁。

国内,反战声音悄然增长。

尤其人质家属,既恨哈马斯,也怨政府救援不力。

这种情绪正侵蚀内塔尼亚胡执政基础。

哈马斯也在等。

等伊朗更明确的支持,等黎巴嫩真主党牵制以军北部战线,等地区局势突变。

虽然目前外援有限,但只要战争持续,变数就存在。

特朗普提议的“第三方代管机构”看似理想,实则脆弱。

谁出资?

谁派兵?

谁保障安全?

最关键的是,特朗普任期至2029年1月。

若下一届总统推翻此计划,加沙重建将彻底落空。

一个四年的政治承诺,撑不起一个民族的未来。

“20点计划”纸面周全,落地处处是坑。

哈马斯不信美国会公平;以色列不信哈马斯会履约;国际社会缺乏统一意志。

谈判极易沦为表演——会场风平浪静,散会炮火连天。

有网友说,巴以之间最缺的不是方案,是诚意。

过去几十年,奥斯陆协议、路线图、四方机制……无数和平计划胎死腹中。

因为双方深知:退一步,对方必进十步。

这种零和思维,才是和平真正的敌人。

或许这场战争无法靠外部方案终结。

哈马斯能被“消灭”吗?

历史上多少组织被宣布剿灭,又以新名重生。

只要加沙的封锁、贫困、绝望持续,抵抗的土壤就不会消失。

反过来,以色列也不可能靠武力获得永久安全。

每一次空袭都在制造新仇恨;每一个死去的孩子都可能成为下一个战士。

冲突早已超越军事范畴,是政治、历史、人性的总爆发。

特朗普的“20点”只是技术修补,碰不到核心矛盾。

真正的和平需要承认对方的存在权,需要正视历史伤痛,需要分享这片土地的勇气——而这些,恰恰最稀缺。

此刻,加沙的夜空仍被爆炸照亮,医院发电机断续运转,母亲在防空洞紧抱孩子。

千里之外的谈判桌上,代表们还在争论“先停火还是先撤军”。

这种割裂令人愤怒。

真正的转机或许不会来自白宫文件或联合国决议,而来自某一天,某个以色列士兵与某个巴勒斯坦少年在废墟中对视,突然意识到:我们都在同一个地狱里。

只是这一天,不知还要多久。

战争已两年,和平仍无踪。

而对加沙人来说,时间是最奢侈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