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11月1日,中美两国国防部长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东盟防长扩大会议期间进行了会晤。会后仅48小时,美国国防部长赫格赛斯的态度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10月31日他还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强调"美国将坚定捍卫国家安全与全球秩序",语气强硬。
可11月2日,他突然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中美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大谈"和平、稳定、友好"。前脚刚敲桌子,后脚立马笑脸迎人,这种态度转变之快,让人一时间都摸不清路数。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战略考量?
正文
中美防长这次会晤,是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2025年10月25日至26日,中美经贸团队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磋商,双方就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农产品贸易、出口管制等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的交流,达成基本共识。经贸关系刚刚缓和,防务领域的接触就紧随其后。这种"经济搭台,防务唱戏"的节奏,很明显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赫格赛斯这个人,背景值得关注。他是特朗普政府第二任期的国防部长,2025年1月20日刚刚上任。此前他是福克斯新闻的主持人,以强硬保守著称。上任之初,他多次在公开场合渲染"中国威胁论",强调要加强对华军事威慑。可这次在吉隆坡,他的态度明显软化了。
会晤当天,中国国防部长董军与赫格赛斯进行了约90分钟的会谈。会后,双方都没有立即发表详细声明。可两天后,赫格赛斯突然在社交平台上发文:"我刚与特朗普总统通话,我们一致认为,中美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和平、稳定、友好,是两个伟大国家最理性的相处方式。"
这番话一出,美国媒体立刻跟进报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CNN等主流媒体都在显著位置刊发了相关消息,标题整齐划一:"中美关系回暖""防长宣称和平合作是最优路径""沟通机制或将启动"。这种集中发布,很难说是偶然。在美国新闻操作中,这种舆论节奏往往说明信息提前统一,有组织推送的意图。
可就在美国媒体热炒"中美关系历史最好"的24小时后,五角大楼发言人出来降温了。他说:"合作是重要部分,竞争关系仍将持续。"态度微调得不多,分量却足够。一面高喊"关系回暖",另一面又迅速踩下"结构竞争"的底线。这种话术组合,常常出现在美方"控温式表达"中。一条高调表态,引来的是新闻效应;一句冷却话术,留住的是政策弹性。
中方的回应非常克制。国防部发言人表示:"中美防务沟通应基于相互尊重与对等原则。"短短一句话,立场清晰,没有附和,也没有回怼。中方不要话语包装,更不接节奏诱导。原则摆清楚,姿态就不用多解释。
赫格赛斯还提到了一件事,建立中美军事沟通机制。他说:"我们和中方达成共识,将设立军事沟通通道。"听上去像是迈出合作一步,外媒很快高调转发。可三天过去,美方既没公布通道细节,也没说明对接人、启动流程。连接入方式都没影儿。五角大楼出来补了一句:"还需技术层面讨论。"翻译一下,就是啥都没定。
这类"有口无实"的操作,中国早就见过。2022年,美方也提过开设热线,最后只挂了号码,没人接过。运作混乱,对等机制根本没搭起来。这次像是旧词条翻新,换个包装,继续当"成果"卖。赫格赛斯此举,想表达的不是合作进展,而是"我们态度够好"。可问题在于,决定通道成不成的,从来不靠谁先提,而看谁真干。
中方回应很明了:沟通可以谈,基础得实在。相互尊重是底线,机制对等是前提。设立方向不否认,但中方没顺着节奏走,看重结构,不追表象。美方则把"机制"当灵活筹码,想用就用,不想用就挂起。这种打牌方式,中国看得很清楚。真想合作,就得动手做;只说不做,早晚露馅。
在吉隆坡防长会议现场,最受关注的不是谁发表了多少讲话,而是那一瞬间,中美防长擦肩短谈。赫格赛斯出现在发布厅,提到区域安全,强调要与"所有伙伴保持高度防务合作",语气明确,语速紧凑。几个小时后,他接受本地英文媒体访问,语气突然变软,开始谈沟通、互信、误判风险。他说中方在沟通中表现出"理解和稳定",话里不再有压制意味。
两种语气,两种受众,这场会议变成一场多通道表演,每个频道播出不同剧本。赫格赛斯清楚该怎么说。面向国内,要展示强势;面向东盟,要塑造"领导者"形象;面向中国,要留下善意通道。这种多维表达方式,美方已经用得非常纯熟。
中国代表团的回应非常克制,没有回应温情语调,也没有跟进热炒。只是强调立场未变,沟通本属常态,合作必须建立在对等基础上。话不多,句句落地,立场清晰,不随表态摆动。有人在讲故事,有人在看结构,节奏谁掌握,谁就能定下调子。
总结
赫格赛斯这波态度转变,有包装、有套路、有气氛,但缺根基、缺耐性、缺长线。中国不抢风头,只稳住局势。外交说再多,也撑不住空架子。真正的互信,靠的是结构,而不是热词。中美关系的未来,不取决于谁说得好听,而取决于谁做得扎实。希望双方能够在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