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找三处地方,要避开中国单干,西方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新闻动态    |      2025-08-24 00:29

美国这些年闹腾得最凶的口号之一,就是要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想得挺美,现实却抽了它好几个大嘴巴。

无论是缅甸、格陵兰,还是澳大利亚,美国一圈兜下来,稀土这事还是离不开中国。

它们选的三个地方,现在看,全军覆没。

缅甸曾是美国眼里的“稀土后花园”。地图上看着不错,稀土储量有,地理位置离中国近,方便运输。

问题是,它的矿山设备几乎全靠进口,关键设备得从中国买。工程技术薄弱,管理落后,矿区基础设施差得吓人。

美国研究机构自己都得承认,缅甸想大规模开采稀土,必须先靠中国的技术和设备,绕不过去。

更让人尴尬的是,缅甸现在的稀土出口,大部分最后还是流进了中国市场。换句话说,美国就算在那里插旗,也改不了“给中国供货”的大方向。

美方曾试着组建本地团队、替换中国设备,但人力、技术、成本全是个坑。结果就是,这个“希望之地”,到现在还没能给美国送去哪怕一车稳定的稀土。

然后是格陵兰。这个地方特朗普当年都动过“买下来”的心思。

从储量上看,格陵兰确实藏着不少稀土,可一旦动真格开采,麻烦接踵而来:矿石埋得深,气候极端,一年能作业的月份屈指可数,风暴一来港口、航道全瘫痪,运输成本高得离谱。

设备要进口,人力要高薪,连像样的运输道路和港口都没有。专家直言,即便美国立刻砸钱,也得等十年以上才有大规模产量——这还是最理想的情况。

更现实的是,美国公司算了一笔账,发现投资回报低得可怜,兴趣一下降到冰点。再加上产量和预期有巨大落差,美国根本无法在格陵兰拿到稀土的话语权。

最后一站,是地球另一边的澳大利亚。它的西部地区稀土储量在全球排得上号。政府也配合,一口气给一家本地稀土公司批了大约10亿美元贷款。

看起来气势很足,可有澳洲网友就话说得直:光靠一家澳洲企业,怎么和中国对抗?中国几十年打下的供应链、市场渠道、定价权,不是砸点钱就能撬动的。

即使拼了命开采,澳洲稀土的成本依然高,规模有限,对全球市场价格几乎没有影响。矿主日子难过,市场份额更是动不了中国的主导地位。

而此时的中国,在稀土行业不仅储量足,企业链完备,技术、设备、管理一应俱全,还能灵活调整出口政策来掌握市场节奏。

2024年6月,锑出口量同比下降88%,锗下降95%。这是实打实的数据。背后是中国商务部门收紧管控、海关大力打击偷运和走私。

市场的直接反应是价格上涨,外部买家被迫削减订单。很多国家只能通过第三方采购中国稀土,可一旦中国把政策收紧,这个“绕路”也立刻失灵。

2023年12月到2024年4月,美国从其他国家进口的锑氧化物总量,加起来都顶过去三年的总和。这不是什么供应链的奇迹,而是中国官方彻底堵上了“偷运”口子。

现在的资源博弈很清楚,主动权已经在中国手里。每一次出口限制,都会牵动全球市场价格曲线,西方国家只能干瞪眼。

美欧原本的设想是自己掌握完整生产链,但实际操作下来,他们才发现稀土不仅是原材料问题,还得有技术、资金和熟练工人做支撑。

这些条件,中国全都有。美欧方案的投入周期漫长,回报率低,资本没耐心等。结果就是喊了多年“去中国化”,到头来产业链一点没少靠中国。

在2024年上半年,来自其他国家的稀土出口根本没形成规模。中国的公司则不断吸收新技术,上下游产业链稳定运行。

欧美企业反而成了跟着中国政策亦步亦趋的跟班。出口政策一调整,它们的计划就得推迟,连合同都得重签。稀土的定价权,就是这样被牢牢扣在中国手里。

澳大利亚那边依旧想扩大产能,但收效甚微,本地舆论都觉得不现实。

格陵兰项目几乎停滞,美国的兴趣只剩口头支持。

缅甸依旧困在设备、技术和管理的短板里,无法进入全球主流市场。除了中国,没有别的国家能持续、大规模满足需求。

美国的进口商换了几轮供应商,还是没办法稳定预测出口波动。欧洲公司更是不得不通过第三国倒手,价格高,速度慢,效率低。

说到底,当初美国放出豪言,要彻底摆脱中国稀土,如今只在纸面上实现了一点点。剩下的大部分依赖,扎扎实实留了下来。

而且中国出口政策变化的节奏很快。企业必须跟着调整,不然就是断货。对全球下游行业来说,这就是一种直接冲击。

结果是,其他国家只能先等中国政策明朗,再决定采购计划。西方公司的采购安排越来越混乱,稳定基础依旧是“从中国买”。

过去半年,全球稀土供应缺口在扩大,中国出口份额依旧遥遥领先,没有那个“新兴供应国”能改写这一格局。

中国企业反而趁机扩大产能,把上下游产业链做得更稳。美欧想谈合作,就得先看现实资源分布说话。

无论嘴上怎么说,全球稀土供应的大盘,还是在中国手里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