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长津湖败后为何不用原子弹?斯大林赞毛主席

 新闻动态    |      2025-09-18 10:16

近年来,众多文艺作品的涌现,使得长津湖战役这一历史篇章深入人心。那场战争无疑是残酷的,志愿军战士们以鲜血铸就了胜利的辉煌。

然而,战争的阴影并未因长津湖之战的胜利而散去。据后世解密文件所示,战役结束后,众多美军将领心中萌生了对中国动用原子弹的念头。

战争机器

核威胁如同高悬于我国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1950年代,我国尚处原子弹研发的起步阶段,尤其是在长津湖战役爆发之际,我国建国尚不足三年,国家百废待兴。若美国对我国施以原子弹,我国几乎毫无抵御之力。实际上,在志愿军入朝作战之前,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若美国使用原子弹,我们该如何应对?

毛主席对这一问题早有深入考量,最终得出的观点是:美国断然不会动用原子弹。毛主席将这一判断告知斯大林,然而斯大林却持不同意见,他坚信美国凭借核武器无所畏惧,全球普遍认为核战争不可避免。鉴于美国曾对日本投下原子弹,斯大林质疑,为何美国不会对中国采取同样手段?

在抗美援朝战争落幕之际,斯大林亦不得不认同,毛泽东主席精准洞察了美国的意图。那么,毛泽东主席为何敢于断言美国不敢对我方动用原子弹呢?

首当其冲的主要因素,便是苏联亦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尽管美苏之间的争霸给双方带来了极大的损耗,然而,对于我们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这似乎反而是一种幸运。正如有人所评:“当美国与苏联都拥有了原子弹,实则它们便都失去了原子弹的威力。”

无论何方率先动用核武器,都将不可避免地招致对方的反击。鉴于此,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均不敢贸然率先采取行动。这种忌惮反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核威慑平衡。当时,苏联显然站在朝鲜以及我们的一方,这使得美国不得不对苏联掌握的核力量心生忌惮,不敢轻易发起攻击。

摇摆不定

此外,美国必须权衡动用原子弹的代价。过去,美国对日本投下原子弹,旨在加速战争终结,而广岛与长崎作为日本的战略要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中国,美国并未能发现一个足以一招制胜的目标。无论攻击中国的哪个城市,总会有其他城市提供支援。因此,美国无力将整个中国置于轰炸之下。

然而,当时美国对日本的轰炸,纵使引发了舆论的批评,实则却是众望所归。鉴于日本为法西斯国家,站在非正义的一方,美国运用原子弹终结战争,虽然手段残酷,但在逻辑上却是合理的。然而,若美国对中国再次动用原子弹,定将激起舆论的强烈反对。若国际社会察觉到美国可以无节制地对任何国家动用原子弹,必将对美国产生极高的警惕。届时,美国精心维护的外交氛围恐将毁于一旦。

须知,美国并非孤军奋战于朝鲜战场,其联合国军的阵容中汇聚了众多欧洲盟友。当时,麦克阿瑟曾与杜鲁门总统商讨,提议对中国动用原子弹。他的野心勃勃,一开口便要求动用26颗原子弹对中国的战略要地实施轰炸。杜鲁门总统亦曾认真权衡这一提议。然而,麦克阿瑟离去不久,英国首相便步入了杜鲁门的办公室。

英国首相拜访杜鲁门的初衷,旨在劝阻美国启用原子弹——这一立场同样代表了大半个欧洲国家的共识。一旦原子弹被投下,其造成的后果将无法逆转。尽管这些欧洲国家乐意追随美国并肩作战,但他们并不愿意将这场危机无限扩大。对于为朝鲜一隅之地而发起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普遍认为实属不智。

杜鲁门内心的犹豫不决显而易见,他与麦克阿瑟的战争热情迥异。麦克阿瑟急于迅速取胜,而杜鲁门则不得不权衡长期后果。若真如麦克阿瑟所建议,对中国投下26颗原子弹,美国可能需长期致力于消除此事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严重的是,这或许还会对杜鲁门的政治生涯造成长远影响。深思熟虑后,杜鲁门最终决定否决麦克阿瑟的提议。

外强中干

除了盟友的抵制,美国国内众多普通民众亦对投掷原子弹持反对态度。毕竟,二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民众对战争的疲惫感油然而生。而美国在朝鲜半岛的持续军事部署,预示着无数家庭将面临丧夫、丧子、丧父的悲剧。即便战争未曾触及本土,但对于平民来说,它依旧可能对他们的家庭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尤其随着战争的拖延,美国渐陷泥潭,难以自拔,这引发了公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众多民众迫切呼吁美国速战速决,以期与亲人团聚。然而,动用原子弹的举措,无疑将使战火延续,甚至有可能触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世人不愿再重蹈战争之苦。因此,众志成城,普遍的呼声是即刻结束战争,阻止其进一步扩大。

鉴于种种因素,杜鲁门始终未答应麦克阿瑟动用原子弹的请求。毛主席早已洞悉了杜鲁门的真实意图,他坚信,美国口中的“核威慑”实则更贴近“核讹诈”的说法。他们企图利用我们对于原子弹的恐慌情绪,迫使我们就范,然而实际上,他们自己却不敢真正启用这种毁灭性武器。

这无疑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赌博。若我们心生畏惧,便等同于将筹码拱手相让。纵然美国实力雄厚,却也并非坚不可摧。他们同样对战争抱有深深的忧虑,因此,胜利的天平理应倾斜向我们。

何况,时至今日,我国亦已掌握核武器,美国自此无力再以原子弹相威胁。历史已充分证明,妥协与哀求并非求得和平之道,真理唯有在大炮的射程之中得以彰显。唯有国家真正实现内强外壮,方能真正战胜敌手,立于不败之地。抗美援朝之战,便是这一道理的最佳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