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场这团烂泥,已经搅和了三年半多。
大家伙儿都觉得快打成一潭死水了,谁想到,波罗的海边上的小国立陶宛,突然跳了出来。
公开喊话说,只要乌克兰老铁你开口,我就派兵帮你!
这话一出,好家伙,本来就浑的水,又被扔了块大石头。
这圈涟漪,一直荡到了东亚。
我们回头看看历史,才越发觉得,毛主席当年的那个决定,真叫一个高!
这场仗,从2022年开打,到今年9月,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绞肉机”。
俄罗斯家底厚,工业体系在那摆着,慢慢磨,也能把乌克兰耗死。
乌克兰呢,全靠着西方输血管吊着一口气。
战线就在顿涅茨克、哈尔科夫来回拉扯。
前几天,俄军更是来了个开战以来最大的空袭。
八百多个无人机和导弹,跟下雨似的,把基辅市中心都给炸了。
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到处都是哭喊。
联合国那冰冷的数字说,到去年底,就死了一万两千多平民。
里面还有七百多个是孩子。
家没了,人散了,战争的苦,哪是几行字说得清的。
小国蹦跶大佬打牌
立陶宛挑这个时间点表态,很有意思。
就他那点家当,扔进战场连个响都听不见,但政治信号拉满了。
他是北约成员国,这么干,就是顶着俄罗斯的脑门极限施压。
更是给美国那边纳的一份“投名状”。
毕竟在特朗普主导的白宫看来,忠诚比什么都重要。
英国法国之前也放过话,说要派兵,立陶宛这是赶紧跟上节奏。
他们自己的情报部门早就说了,俄罗斯三五年内,可能就有能力对北约动手动脚。
他们最怕的,就是那个叫“苏瓦乌基走廊”的嘎吱窝。
那地方一旦出事,他们三个波罗的海小兄弟,就跟北约彻底断了联系。
这种写在骨子里的恐惧,让他们只能死死抱住西方的大腿。
可惜,小国站队,在大佬的牌桌上,从来都由不得自己。
这仗看着是俄乌在打,根子上是俄罗斯跟整个西方的对抗。
乌克兰背后,是美国和欧盟的钱和枪。
俄罗斯身后,也有白俄罗斯和朝鲜站着。
有消息说,朝鲜的兵都直接下场了。
立陶宛这番操作,更像是给美国大哥壮声势的啦啦队。
可最后买单的,还是乌克兰的土地和老百姓。
当年鸭绿江边那一哆嗦
看看乌克兰的今天,再想想我们中国还能稳坐钓鱼台,劝和促谈。
就不能不让人想起七十多年前,那个让人心惊肉跳的秋天。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美国拉着一帮所谓的“联合国军”就冲了进来,战火很快就烧到了咱们家门口。
美军飞机开始轰炸东北,地面部队更是越过三八线,枪口都快顶到鸭绿江了。
那时候的新中国,穷得叮当响,一片废墟等着重建。
面对世界第一强国在门口耍横,这仗,打还是不打?
当时中央内部,绝大多数人都不同意出兵。
理由很现实:刚打完仗,老百姓要吃饭,军队装备跟人家差着几十年,怎么打?
他看透了,这不是打不打的问题,是人家已经把刀架你脖子上了。
东北,是当时中国唯一的重工业基地,是命根子。
那里要是乱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就全完了。
“唇亡齿寒”,道理简单,背后的战略眼光却深不见底。
毛主席判断,敌人绝不会停在鸭绿江边,退让换不来和平,只会让豺狼更贪婪。
后来我们看资料才知道,抗美援朝这个决定,是毛主席一生中最难的一次。
但他用超凡的魄力,拍了板。
组建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打那场“立国之战”。
一仗打出百年安稳
志愿军进了朝鲜,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和零下三十多度的鬼天气。
在云山,在长津湖,在铁原……
我们的先輩,用血肉之躯,硬是把那个不可一世的麦克阿瑟,从鸭绿江边打了回去。
最终把战线稳定在了三八线。
这一仗,不仅给中国东北争取到了三百多公里的战略缓冲。
更重要的是,它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军威。
全世界都得重新掂量掂量,这个刚站起来的民族,到底有多硬。
美国和苏联,再也不敢小瞧中国。
这一仗,为我们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环境。
东北的工业基地保住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才能顺顺当当。
我们今天能踏踏实实搞经济,都得感谢那场战争打下的底子。
也正因为有这个底子,我们后来才有资格在国际上玩。
1971年重返联合国,1972年中美破冰,直到今天在安理会有一票否决权。
根子,都在朝鲜战场上。
就像我们代表耿爽在联合国理直气壮怼美国时说的:
中国要是真给俄罗斯提供了武器,战场早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这股底气,就是从“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的骨气里来的。
而这股骨气,就是在朝鲜的冰天雪地里淬炼出来的。
结语
回过头来看俄乌冲突,我们才更能体会“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句话的智慧。
战争太残酷了,不管谁赢谁输,受苦的都是老百姓。
乌克兰人民的遭遇,真的让人同情。
而中国能在这场全球风暴中保持定力,坚持自己的和平外交。
是因为我们的先辈,在最难的时候,替我们打了那场最硬的仗。
毛主席当年的那个艰难决定,换来了我们今天能安稳地坐在这里,聊着国际风云。
从俄乌战争这面镜子里看中国,我们才更深刻地知道,毛主席当年,做得有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