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千亿级市场:零碳园区之后,爆发性增长的“新蓝海”

 新闻动态    |      2025-09-19 04:15

【导读】

除了零碳园区和零碳工厂,校园将成为可复制、可量化、可持续的低碳应用主战场。校园兼具集中负荷、稳定时序、治理半径小、公众示范性强等优势,适合能源与节能企业以“轻资产切入、重服务变现”的方式驱动业务增长;对地方政府而言,低碳校园还能同时产出碳减排绩效 + 教育治理绩效,是政策落地与社会动员的优等载体。

为什么是学校:低碳落地的“天然自控场域”

1.负荷特征友好、可预测

校园能耗以电力为主(照明、空调/通风、水泵等),结构清晰,便于诊断与改造。且校内电/热/冷负荷具备明显的日内峰谷与寒暑假季节性,便于开展用能侧优化、需求响应、虚拟电厂与储能协同等收益型应用;假期和周末还可释放“可调负荷窗口”,提高储能与光伏的收益率。

2.治理半径小、共识成本低

与产业园区相比,单所学校的产权和决策链条更短,校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家长委员会目标一致:省钱、省碳、健康育人。这为合同能源管理(EMC)、“节能量分享”等模式提供了现实可行的业主侧条件。教育部在2022年的《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将绿色低碳发展融入校园建设”、“鼓励各地各校开展校园能耗调研,建立校园能耗监测体系”推进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为校园低碳转型和数据治理定下了“路标”。

3.示范效应强、多重绩效共振

学校既是公共机构,又承担教育治理与社会示范职责。低碳校园的每一次改造都是“看得见的教育”:从屋顶的光伏,到智慧能耗屏,再到垃圾分类与食堂减废,学生与家长的参与会将低碳行为“外溢”到社区,形成社会示范红利。

4.政策脉络和落地抓手

教育部文件提出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积极建设绿色学校、降低能耗与碳排放、推进智慧化能管平台;这为校园侧数据底座+工程改造奠定了政策基础;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与发改委在“十四五”公共机构节能规划中,强调制度标准+信息化融合,提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信息系统与标准化评估,学校是典型纳入对象。

2024年《北京市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指出,新建校园建筑需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重点区域执行更高等级,并鼓励超低/近零能耗示范与可再生能源应用。这意味着校建与改扩建项目天然具备“零碳化”植入窗口。

从国内外看零碳校园的发展状况

各国“校园零碳/近零碳”路径虽各有侧重,但共同趋势非常明确——以数据治理为底座、以成套工程(光伏/热泵/储能/群控)为抓手,并把学校纳入公共机构或高等教育系统的可考核任务,通过标准与资金通道推动规模化复制。

我国:从政策框架到“工程+育人”的复合场景

政策牵引:教育部《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完善校园能源管理工作体系,鼓励各地各校开展校园能耗调研、能耗监测体系建设,实现实时跟踪与精准分析,将“低碳校园”纳入制度化推进。

方法与标准化探索:以“光储直柔”为代表的新型建筑能源系统研究逐步形成技术—标准—示范三合一的路线图,强调屋顶光伏就地消纳、储能与柔性负荷调度以及直流用能的系统协同和经济账测算。

实践样本:各地校园示范项目呈数据可视化 + 设备改造 + 课程融合的复合特征(如将能耗监测与项目式学习结合、以家校社联动放大示范效果),兼顾工程绩效与教育成效。例如北京西城、丰台等区分别着手建设“零碳小学”。

美国:高校体系“自愿承诺+第三方网络”推动深减排

高校网络化行动:全美高等教育的Second Nature与Climate Leadership Network汇聚400+高校,通过“签署承诺—提交气候行动计划—年度盘查”的机制,推动校园层面的长期减排与碳中和实践。

系统级目标升级:加州大学(UC)系统在2023年上调减排目标,转向以直接减排为主、2045年“完全脱碳”的新路径(强调至少90%来自实际减排,剩余用负排放项目对冲),不再依赖大比例“抵消”实现校园“碳中和”。

校级落地:如UC Berkeley明确“2045年零碳”路径,提出“先减90%+再用移除10%”的工程与治理框架,并将清洁电力转换与燃气替代作为重点抓手。

英国:国家教育系统战略 + “被验证”的被动房/净零校园样本

国家层面战略:英国教育部(DfE)发布《教育系统可持续与气候变化战略》,愿景是到2030年打造全球领先的教育部门可持续体系,明确把学校节能/适应气候风险/气候教育纳入系统性推进。

典型案例:Hackbridge Primary School:被动房信托(Passivhaus Trust)与行业媒体确认其为英国首个 Passivhaus Plus 小学,以高围护结构性能 + 屋顶光伏发电显著降低能耗并产出可再生电力,屡获专业奖项。

Harris Academy Sutton:英国首个通过 Passivhaus 认证的中学,公开资料显示其能耗较常规新建学校降低约80%,在运营成本与舒适度上形成双重收益。

韩国:面向K-12的“Green-Smart School”国家级改造计划

国家项目:韩国教育部自2020年启动“Green-Smart School”作为Korean New Deal旗舰工程之一,规划到2025年对2835栋老旧校舍进行数字化+近零能耗改造(强调零能耗/低碳、智慧课堂、空间创新、社区融合)。

技术取向:项目文件与多语种发布稿明确提出在零能耗倡议下,推进高性能围护结构、热泵/高效机电、可再生能源和ICT 智慧教学空间的同步升级。

韩国以中央主导+地方教育厅协同的方式,把节能改造与教育数字化“一并升级”,形成工程与教学并重的政策工具包。

从设备到系统,零碳校园不是概念工程

在政策框架中,校园零碳应以“能效提升+清洁供能+资源循环+能碳数据可审计”为核心目标;以校区为物理边界,覆盖教学、宿舍、食堂、体育与校内交通等对象;并通过数据化绩效对接财政奖补、绿贷贴息或教育系统创建评优。既符合教育与公共机构文件口径,也与国际“净零校园指南”的做法相呼应。

1.定义与边界

边界:以校区为物理边界,覆盖教学楼、宿舍、食堂、体育设施、校内交通等。

目标:以能效提升 + 清洁供能 + 资源循环 + 能碳数据可审计为核心,达到零碳界限。

治理:校方—教委/区县—实施方(平台商)三方闭环,强调数据透明与绩效兑付。

教育属性:把“硬件→课程”、“运营→实践”、“数据→育人”打通,形成教育与能源的双主线。

2.数据底座先行

采集与可视:建立能碳监测平台(电、热、冷、水、气),高频计量与场景化看板;

算法与调度:负荷预测、峰谷优化、VPP/DR响应策略。

3.“源—网—荷—储—管”成套工程

源:屋顶/车棚光伏、热泵/地热等清洁供能;

网:微网就地消纳、绿电直供/绿证对接;

荷:空调冷热源、照明、厨房与泵房等高耗能环节的群控与节能;

储:电/热储能与“可调负荷”协同;

管:云-边-端能管平台,统一计量—策略—审计。

在公共机构绿色低碳技术目录中,高校/机关照明智能化改造可实现显著节电,如北京林业大学项目年节电约186.2万kWh,这类“薄改造、厚数据”的模块,非常适配校园先行。

4.“教育主线”并行

低碳不只在机房,还要进课堂与实践:数据可视化+PBL(项目式学习),把节能运行转化为可感知的教育内容与家长社区联动,形成外溢的社会示范效应。

从政策与资本看:低碳校园的“多元回报”模型

1. 成本回收:EMC/托管运维

以节能量分享或“度电(热)替代”差价作为回收主渠道;学校可用政府采购/服务外包方式引入社会资本。

2.政策耦合:教育治理 + 双碳绩效

零碳校园可贡献地方的节能减排KPI与文明校园/绿色学校等教育治理指标;纳入区域示范创建或以奖代补,与“零碳园区、零碳社区”形成协同。

3.金融与增信:数据即资产

将能碳数据的可审计性做成“绩效凭证”,为绿贷、贴息、担保提供增信;可将多校打包,形成项目组合以便融资与规模复制。

4.社会价值:ESG 与品牌外溢

对企业与学校而言,ESG影响力与招生/品牌效应是“第二曲线”;家校社参与度高,传播可视化强。

学校侧的“技术-治理”双主线:一张可落地的路线图

原则:先数据、再工程、后金融与认证。每一步都要留下可复核的“证据”。

A. 数据先行:可审计的数据底座

边界与口径:定义电、热、冷、水、气等清单及分项;明确教学/宿舍/食堂/室外照明等子边界。

采集与可视化:部署高频智能计量 + 重点设备能耗,接入校园能碳大屏;数据用于教学展示与运营调度。

算法与应用:建立负荷预测、峰谷优化、DR/VPP接入策略,为后续储能与合同机制提供依据。

B. 工程组合:从“省电费”到“赚服务费”

清洁供能:分布式光伏(屋顶/车棚/立面)、热泵/地热、适度储能。

负荷侧改造:空调冷热源系统优化、宿舍/教室照明升级、厨房/食堂电气化与余热回收。

智慧用能:教室—走廊—操场多场景的智能照明/空调群控/CO₂联动;宿舍分时激励。

校内交通:电瓶车/接驳车集中充电+智能调度;具备条件时纳入VPP可中断负荷。

资源循环:雨水回用、厨余就地减量与资源化、可回收物分类与再利用。

课程融合:把工程节点设计为项目式学习(PBL)任务,形成“安装-调试-测算-展示”的教学闭环。

C. 商业与金融:让“盈亏表”站得住

合同范式:

EMC(节能量分享):适合空调/照明/热水/热泵等;

PPA/综合能服:光伏+储能+托管运维;

服务外包:能碳监测平台与维保。

补贴与奖补:结合地方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零碳试点等项目争取资金支持。

认证与增益:对接低碳校园/绿色学校创建与ESG报告,形成“财务回报 + 治理绩效”双收。

多校打包:一个学区/教育集团统筹打包,引入规模化融资,降低单校交易成本。

给能源/节能企业的八条实操建议

做“小切口冠军”:从冷热源优化、照明群控、食堂节能、电动车充电管理等一个环节切入,拿下第一个可视化成果。

把“需求响应/VPP能力”做成模块:让学校成为电力市场的可调负荷节点,用真实“响应曲线”换现金流。

数据与课程双交付:交的是系统,更是教育内容;给老师教学包/数据故事板,让系统“会讲课”。

证据化交付:形成基线—干预—对照—KPI—凭证的一页式成果卡,便于复评与奖补兑付。

与教委/城投合作:以教育集团/学区为单位打包推进,降低沟通成本。

轻资产复制:平台+运维+金融对接三位一体,减少每校从零开始的复杂度。

重安全与合规:校园是高敏感场景,储能/电气/食品安全/消防均需第三方评估与备案。

家校社联动:把“节水节电/垃圾分类/校园农场”等纳入家庭实践计划,形成社会化传播与附加价值。

风险与边界:避免“好看不好用”的校园工程

只装不管:没有运维与教学融合的系统,后续利用率会快速下降。

数据断点:传感器失准、台账不全,会让后续补贴兑付、绩效评估“卡壳”。

过度复杂化:学校治理半径有限,越轻量化、越标准化越容易复制。

忽视学生体验:舒适度、噪声、照度等感知问题如果被忽略,会直接影响教学与口碑。

低估沟通成本:多部门(总务、德育、教研、财务)的协同是关键路径,需要项目经理制强控节奏。

校园将是未来的“教育型能源基础设施”

目前,我国在零碳/低碳校园建设上总体处于“探索早期向规模化试点”过渡的阶段:高校与部分K-12学校已经陆续开展节能改造、能耗监测平台建设、新建绿色/近零能耗建筑等实验性项目,如2024年《高等院校低碳校园评价技术导则》指出高校整体仍处于初始阶段,各方面条件尚不成熟。

虽然政策体系与标准体系正在加快完善(比如教育部推广绿色学校创建行动,近零能耗标准的推广),但真正达到“零碳”定义(碳排放接近零或净零)的校园数量仍非常有限,多数项目还未完全打通“数据监测—工程改造—能源结构清洁化—碳排放可审计”的闭环。

零碳校园不是“换几盏灯、上几块板”的零散动作,而是教育、能源、治理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数据是底座、工程是抓手、课程是灵魂、金融是放大器。对能源与节能企业而言,学校是最容易快速达成共识、拿到第一单、形成可复制口碑的场景;对地方与教委而言,它是双碳治理走进日常生活的最佳入口。

绿色产业协同机制联盟(GCSA)拥有广泛的政府、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与企业资源池,能够帮助学校快速对接政策支持渠道、技术服务商和金融机构。作为这一轮绿色周期的协同者与连接者,为项目梳理路径、聚合资源、共建机制,助力穿越周期、抓住转型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