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一生最感激的人是谁?不是孙中山,而是那个叫陈其美的大哥
要说民国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四大家族”是绕不开的话题。宋家靠着联姻,孔家掌着钱袋子,这都好理解。可陈家兄弟,陈果夫和陈立夫,他们既不是皇亲国戚,手里也没矿没厂,怎么就能跟那两家并驾齐驱,成了蒋介石最倚重的“陈家党”呢?这事儿啊,得从一桩十年前的命案和一份天大的人情债说起。
时间拉回到1916年的上海法租界,一声枪响,同盟会元老、青帮大佬陈其美应声倒地。这人是袁世凯派人干掉的,一时间,现场血流成河,愣是没一个人敢上前去收尸。就在这当口,一个宁波来的年轻人,红着眼冲了过去,用白布裹起尸体,一边嚎啕大哭一边发誓,这个仇,他一定要报!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的蒋介石。
这份情谊,可不是空穴来风。十年前在日本东京,正是陈其美这个“大哥”,领着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蒋介石,敲开了革命的大门,还把他引荐给了孙中山。蒋介石自己晚年都承认,他能有后来的成就,全靠陈其美当年的提携。为了报答这份知遇之恩,蒋介石也纳过“投名状”。1912年,为了帮陈其美扫清在上海的障碍,他亲手刺杀了光复会的领袖陶成章。这事儿干得不怎么光彩,也让蒋介石背上了一辈子的政治包袱,但也正是这把“投名状”,让他和陈其美的关系,成了过命的交情。
所以,陈其美一死,蒋介石冒死收尸,既是江湖义气,更是一次精明的政治投资。他把这份对大哥的亏欠,原封不动地转移到了陈其美的两个侄子身上。他后来亲口对陈果夫说:“英士(陈其美)的侄子,就是我的子侄!”话说到这份上,陈家兄弟的青云之路,算是铺好了。
先说哥哥陈果夫。这人一开始的角色,可不是什么大人物。他早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跟蒋介石一起炒过股,是个精明的“茂新号”经纪人,对钱和物的门道门儿清。1924年,蒋介石要搞黄埔军校,最头疼的就是后勤。钱从哪儿来?人往哪儿招?军装、枪械怎么运?蒋介石把这个烫手山芋,直接扔给了陈果夫。
你还别说,陈果夫真有两下子。在军阀的眼皮子底下,他硬是玩出了一套“瞒天过海”的戏法。军服布料怕被查?行,先染成不起眼的灰色,分批偷运。招兵怕动静太大?好,那就打着“医学院招生”的幌子,专门招那些有文化的知识青年。最绝的是,他能把一个个大活人,塞进装教学仪器的木箱子里,神不知鬼不觉地运进广州。黄埔军校最早的那批骨干,蒋介石的嫡系“党军”雏形,就是这么被他“捣鼓”出来的。
再看弟弟陈立夫,那更是个有意思的人物。1925年,25岁的陈立夫,头戴矿灯,正在山东枣庄的煤矿井下忙活。他可是个正儿八经的知识分子,北洋大学采矿系的高材生,还拿了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硕士学位。他的理想是“实业救国”,压根没想过掺和政治。
那会儿,他哥陈果夫和蒋介石接连给他发电报,催他去广州“共襄革命”。他都给拒了,回电说自己的志向在矿井里。结果,第三封电报来了,是蒋介石亲笔写的:“要开矿,可以到我这里来开采‘革命之矿’嘛!”这话击中了陈立夫的心。他最终还是去了广州,但去之前,他跟蒋介石提了个条件:“您要是想让我留下,就不能骂我。”没想到,蒋介石一口答应,而且在之后的二十五年里,真就没骂过他一句。
兄弟俩一文一武,一个管后勤,一个搞组织,很快就成了蒋介石的左膀右臂。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把国民党的组织部,这个掌管全党人事命脉的核心部门,交给了陈果夫。陈氏兄弟借着这个平台,迅速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权力网络。
他们搞的那个“中央俱乐部”,也就是后来臭名昭著的“CC系”,几乎网罗了所有关键岗位上的亲信,当时国民党省党部里,十个委员里有八个是他们的人。弟弟陈立夫也没闲着,他把组织部下面的一个调查科,一步步扩建成了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特务机构——中统。这个机构在十年里,据说破坏了中共地下组织十几次,抓捕的党员高达两万人。他们还创办中央政治学校,给学员们灌输“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思想,从根子上培养忠于蒋家王朝的人。
可历史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复杂性。那个特务头子陈立夫,在抗战时期,却干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1938年,他当上了教育部长。当时战火纷飞,很多人都说,大学干脆停办算了,先顾着打仗。陈立夫却力排众议,他说:“教育要是断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根就断了!”
在他的主持下,一场中国教育史上悲壮而伟大的“万里长征”开始了。五十二所高校,从东部沿海一路向西,跋山涉水迁往大后方。北大、清华、南开在昆明的茅草屋里,组建了后来名垂青史的西南联大,为中国保留了最珍贵的学术火种。他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从1941年开始,公立职校一律免学费。更重要的是,他首创了全国统一招考制度,这不就是今天高考的雏形吗?这些事,在当时救了中国的文脉,可因为他那个特务头子的名声,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人选择性地遗忘了。
然而,权力的顶峰,往往就是下坡路的开始。到了1950年,国民党败退台湾,陈果夫躺在台中的病榻上,咳血不止。他已经被蒋介石剥夺了所有职务,穷得连医药费都付不起,只能写信给交通银行的行长,希望能支付一点他以前兼职的车马费,救救急。蒋介石听说后,批了五千银元,但这笔钱,更像是一种冷酷的政治清算。因为陈氏兄弟赖以生存的农民银行、合作金库,早就被蒋经国接管了。
陈氏兄弟的结局,让人唏嘘。他们权倾朝野,可到头来,陈果夫死后,遗物只有一箱子书,连丧葬费都是国民党内部凑的。而陈立夫,这个曾经的特务鼻祖,晚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办了个养鸡场,靠卖皮蛋和酱油来维持生计。他甚至还潜心研究起了《易经》和中医,出版了不少相关著作,倡导用中华文化来统一中国。
2001年,101岁的陈立夫在台中去世。他这一生,从一个意气风发的矿业工程师,到一个翻云覆雨的“党国”操盘手,再到最后回归为一个文化老人,简直就是一部微缩的民国史。
说到底,陈家兄弟的兴衰,都系于蒋介石一人的好恶。那份始于东京的江湖盟约,既是他们平步青云的阶梯,也成了最终束缚他们的枷锁。他们为蒋介石的“党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干了不少脏活累活,可当蒋介石需要为自己的儿子铺路时,他们就成了最先被挪开的绊脚石。在绝对的权力面前,所谓的“情同父子”,终究抵不过政治的现实和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