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的烈日下,49岁的陈中芬执意要走遍海军工程大学的每个角落。汗水顺着她的鬓角往下淌,可她的手却紧紧攥着丈夫的胳膊,生怕漏掉任何一处儿子生活过的地方。教室后门的玻璃窗上,映出她微微发颤的身影——三年前那个暴雨倾盆的南海之夜,她的独子周兴玉永远留在了26岁的青春里。
训练场上的橡胶跑道被晒得发烫,陈中芬却突然蹲下来摸了摸地面。"玉娃子电话里总说这儿烫脚,训练完能喝三瓶矿泉水。"她笑着抹了把脸,手背上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泪水。几个正在训练的学员远远望见这对夫妇,突然齐刷刷停下动作,朝着这个方向敬了个标准的军礼。丈夫周书玖的背脊瞬间绷得笔直,这位沉默的川东汉子抬手回礼时,作训服袖口已经湿透了大半。
图书馆三楼的西北角成了夫妻俩待得最久的地方。管理员翻出借阅记录本,周兴玉三个字后面跟着《飞行器空气动力学》《海洋气象学》这样的专业书目。"这娃从小看到书就走不动道。"陈中芬抚着泛黄的书页,忽然笑出声,"初中那会儿偷看武侠小说,被他爹拿扫帚追着满院子跑。"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就像那个总爱趴在窗边看书的少年留下的印记。
宿舍楼下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2022年的送别画面。陈中芬盯着屏幕里覆盖着国旗的棺椁,突然转头对丈夫说:"记得玉娃子第一次穿军装回家不?腰杆挺得比村口那棵老松树还直。"上铺的床栏被她摩挲得发亮,手机相册里穿着海魂衫的年轻人,此刻仿佛正冲她调皮地眨眼睛。隔壁床的学员悄悄往床头放了盒四川火锅底料,包装袋上还粘着张便签:"学长,您妈妈爱吃的口味。"
教学楼前的榕树下,当年带过周兴玉的杨教导员掏出了手机。微信聊天记录停留在2022年2月28日,最后一条语音消息里年轻的声音带着笑意:"教导员放心,明天训练我保证拿第一!"树荫里有知了在嘶鸣,陈中芬仰头望着晃动的枝叶,恍惚听见儿子新兵连时在电话里炫耀:"妈!今天爬绳比赛我比北方兵还快!"
食堂阿姨听说烈士父母来了,特意端出碗红油抄手。"那孩子每次打菜都要双份花椒面。"阿姨的围裙上沾着面粉,说话时不停用袖子擦眼角。不锈钢餐盘反射着刺眼的光,照见陈中芬碗里突然多出来的两个荷包蛋——这是周兴玉当年体能考核满分后,炊事班给他的奖励。
夕阳把行政楼前的荣誉墙染成金色,周兴玉的名字在"英烈校友"栏里闪着微光。潘政委捧着泛黄的学籍档案走过来,照片上的年轻人眼神清澈得像岷江春水。"兴玉的俯冲攻击科目至今保持学院纪录。"风吹动档案纸哗哗作响,仿佛那个总爱加练的飞行学员还在跑道上挥汗如雨。
离校时路过器械训练场,单杠上挂着的军用水壶突然晃了晃。陈中芬愣了几秒,突然快步走过去拧开壶盖——半壶凉白开在烈日下泛着细碎的光,就像三年前那个暴雨夜,南海的浪花溅在战机座舱盖上的模样。校门口执勤的卫兵集体抬手敬礼,远处传来队列训练的喊号声,铿锵有力得像是要穿透云霄。
回程的车上,陈中芬把脸贴在车窗上。暮色中的海军工程大学渐渐模糊成一片深蓝,教学楼的灯光次第亮起,像极了战机编队夜航时的航行灯。她怀里紧抱着那本学籍册,封皮上还留着儿子当年不小心蹭上的蓝墨水,洇开的痕迹像极了一只展翅的海鸥。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